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用分子模拟的方法研究HNO自由基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2页
    1.1 亚硝酰氢(HNO)的产生及研究现状第10页
    1.2 亚硝酰氢(HNO)与氧气第10-11页
    1.3 亚硝酰氢(HNO)与OH自由基、O原子第11-12页
第2章 量子化学的发展及历史及应用第12-22页
    2.1 前言第12-13页
    2.2 量子化学的发展及历史第13-17页
        2.2.1 量子化学的兴起第13页
        2.2.2 量子化学的瓶颈第13-14页
        2.2.3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第14-15页
        2.2.4 Gaussian的建立第15-16页
        2.2.5 模型(Model)化学的发展第16-17页
    2.3 量子化学计算的应用现状第17-22页
        2.3.1 量子化学的应用现状第17页
        2.3.2 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第17-18页
        2.3.3 化学反应微观机理的量子化学理论第18页
        2.3.4 表面量子化学研究现状第18页
        2.3.5 国内量子化学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2.3.6 基础理论研究现状第19-21页
        2.3.7 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第3章 量子化学的计算方法和机组第22-28页
    3.1 从头算方法(abinitio method)第22页
    3.2 半经验方法第22-23页
    3.3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 Theory,DFT)第23页
    3.4 电子相关的计算方法第23-25页
        3.4.1 组态相互作用(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CI)第23-24页
        3.4.2 微扰理论(Moller-Plesset perturbation theory,MP)第24页
        3.4.3 耦合簇方法(Coupled Cluster,CC)第24页
        3.4.4 多组态自洽场(Multi-Configuration Self-Consistent field,MCSCF)第24-25页
    3.5 量子化学的计算基组第25-28页
第4章 用B3LYP/6-311++G(d,p)的方法研究HNO与O_2的反应机理第28-46页
    4.1 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结构优化第28-32页
    4.2 反应路径的比较第32-42页
        4.2.1 能级示意图第32-34页
        4.2.2 反应的第一步加成第34-35页
        4.2.3 反应路径的描述第35-42页
    4.3 能量及异构化过程分析第42-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6页
第5章 用B3LYP/3-21G的方法研究HNO与O的反应机理第46-58页
    5.1 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结构优化第46-49页
    5.2 反应路径的比较第49-55页
        5.2.1 能级示意图第49-50页
        5.2.2 反应的第一步加成第50-51页
        5.2.3 反应路径的描述第51-55页
    5.3 能量及异构化过程分析第55页
    5.4 本章小结第55-58页
第6章 用B3LYP/3-21G的方法研究HNO与OH的反应机理第58-66页
    6.1 反应势能面上各驻点的结构优化第58-60页
    6.2 反应路径的比较第60-64页
        6.2.1 能级示意图第60-61页
        6.2.2 反应的第一步加成第61-62页
        6.2.3 反应路径的描述第62-64页
    6.3 能量及异构化过程分析第64-65页
    6.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66-70页
    7.1 结论第66-68页
        7.1.1 用B3LYP/6-311++G(d,p)的方法研究HNO与O_2的反应机理第66-67页
        7.1.2 用B3LYP/3-21G的方法研究HNO与O的反应机理第67-68页
        7.1.3 用B3LYP/3-21G的方法研究HNO与OH的反应机理第68页
    7.2 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6-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aenibacillus Polymyxa SC2的ARTP诱变及其突变株的基因组与转录组测序分析
下一篇:湾位取代苝酰亚胺衍生物超分子自组装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