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制度之法官释明权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法官释明权概述 | 第11-16页 |
1.1 释明权的涵义 | 第11-12页 |
1.2 释明权的性质 | 第12-13页 |
1.2.1 权利说 | 第12页 |
1.2.2 义务说 | 第12页 |
1.2.3 权利义务说 | 第12-13页 |
1.3 释明权与相关概念之辨析 | 第13-14页 |
1.3.1 释明权与法官调查权、询问权之区别 | 第13页 |
1.3.2 释明权与诉讼指挥权之区别 | 第13-14页 |
1.3.3 释明权与命令之区别 | 第14页 |
1.4 释明权的分类形式 | 第14-16页 |
1.4.1 消极的释明与积极的释明 | 第14页 |
1.4.2 辩论主义下的释明与处分权主义下的释明 | 第14-15页 |
1.4.3 法律的释明与事实的释明 | 第15-16页 |
2 释明权的理论基础及价值 | 第16-21页 |
2.1 释明权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2.1.1 诉讼理念演化之理论 | 第16页 |
2.1.2 诉讼模式之理论 | 第16-17页 |
2.2 释明权的价值 | 第17-21页 |
2.2.1 维护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实质平等 | 第17-18页 |
2.2.2 有利于程序公正,防止突袭裁判 | 第18-19页 |
2.2.3 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 第19-21页 |
3 我国法官释明权制度之构建 | 第21-33页 |
3.1 我国释明权的现状分析 | 第21-23页 |
3.1.1 释明权的立法现状 | 第21-22页 |
3.1.2 司法实践的应用状况 | 第22-23页 |
3.2 我国构建释明权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23-25页 |
3.2.1 我国国情现状的必然要求 | 第23-24页 |
3.2.2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 | 第24-25页 |
3.3 我国释明权制度立法构想 | 第25-33页 |
3.3.1 建立我国释明权制度的总体构想 | 第25-26页 |
3.3.2 行使释明权的原则 | 第26-27页 |
3.3.3 释明权行使的范围 | 第27-29页 |
3.3.4 释明权行使的阶段和方式 | 第29-30页 |
3.3.5 释明权行使的法律效力 | 第30-31页 |
3.3.6 不当行使释明权的规制 | 第31-33页 |
4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