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概述 | 第15页 |
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特点与发展概况 | 第15-19页 |
1.2.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特点 | 第16页 |
1.2.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1.2.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1.2.4 铁路预应力连续梁桥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 第18-19页 |
1.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的现状和发展 | 第19-21页 |
1.3.1 国内外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1.3.2 悬臂浇筑法在铁路大跨预应力连续梁桥施工中的特点 | 第20-21页 |
1.4 混凝土温度效应研究概况 | 第21-24页 |
1.4.1 温度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的影响 | 第21-22页 |
1.4.2 国外混凝土桥梁结构的温度效应研究状况 | 第22-23页 |
1.4.3 国内混凝土桥梁结构的温度效应研究状况 | 第23-24页 |
1.5 桥梁施工控制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 第25-26页 |
第2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施工控制的技术方法 | 第26-37页 |
2.1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目的 | 第26页 |
2.2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内容 | 第26-27页 |
2.2.1 结构线形 | 第26-27页 |
2.2.2 结构应力 | 第27页 |
2.2.3 结构稳定性 | 第27页 |
2.3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方法 | 第27-28页 |
2.3.1 预测控制法 | 第27-28页 |
2.3.2 自适应控制 | 第28页 |
2.3.3 线性回归分析法 | 第28页 |
2.4 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结构计算分析方法 | 第28-32页 |
2.4.1 前进分析法 | 第29-30页 |
2.4.2 倒退分析法 | 第30-32页 |
2.4.3 无应力状态分析法 | 第32页 |
2.5 施工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2.5.1 结构参数 | 第32-33页 |
2.5.2 计算模型 | 第33页 |
2.5.3 施工工艺 | 第33页 |
2.5.4 施工监测 | 第33页 |
2.5.5 收缩徐变 | 第33页 |
2.5.6 温度效应 | 第33-34页 |
2.6 施工控制的预测、误差分析和修正 | 第34-35页 |
2.6.1 初期的设计复核 | 第34页 |
2.6.2 施工过程的结构分析 | 第34-35页 |
2.6.3 计算参数的修正 | 第35页 |
2.6.4 施工误差的容许度与应力预警 | 第35页 |
2.6.5 控制目标值的修正 | 第35页 |
2.7 有限元方法概论 | 第35-36页 |
2.7.1 有限元单元划分 | 第35-36页 |
2.7.2 梁单元刚度矩阵 | 第3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新邕宁邕江特大桥施工过程仿真分析 | 第37-78页 |
3.1 工程概况及施工方案 | 第37-40页 |
3.1.1 工程简介 | 第37-40页 |
3.1.2 桥址情况 | 第40页 |
3.1.3 施工方案 | 第40页 |
3.2 结构的主要技术参数 | 第40-41页 |
3.3 悬臂施工阶段的有限元模型 | 第41-45页 |
3.3.1 施工阶段的划分 | 第41-44页 |
3.3.2 挂篮荷载 | 第44-45页 |
3.3.3 约束形式 | 第45页 |
3.3.4 预应力荷载 | 第45页 |
3.3.5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 | 第45页 |
3.4 施工过程的仿真分析 | 第45-77页 |
3.4.1 最大悬臂状态施工仿真分析 | 第45-52页 |
3.4.2 边跨合龙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59页 |
3.4.3 中跨合龙计算结果分析 | 第59-65页 |
3.4.4 二期恒载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71页 |
3.4.5 三年收缩徐变 | 第71-7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4章 新邕宁邕江特大桥施工监控方法和成果 | 第78-100页 |
4.1 施工控制体系的构成 | 第78-79页 |
4.1.1 结构的实时测量 | 第78-79页 |
4.1.2 结构参数的现场测量 | 第79页 |
4.1.3 结构的计算分析 | 第79页 |
4.2 悬臂浇筑施工高程控制计算 | 第79-84页 |
4.2.1 高程控制的意义 | 第79-80页 |
4.2.2 悬臂挠度的计算方法 | 第80-81页 |
4.2.3 悬臂施工阶段高程计算的有限元方法 | 第81-84页 |
4.3 线形监测结果 | 第84-94页 |
4.3.1 测点布置与测量方法 | 第84-85页 |
4.3.2 观测时间、内容和频率 | 第85-86页 |
4.3.3 预应力张拉引起的变形 | 第86-87页 |
4.3.4 施工预拱度及立模标高的设置 | 第87-90页 |
4.3.5 合龙阶段控制误差与成桥线形 | 第90-91页 |
4.3.6 各墩位置的梁顶线形控制 | 第91-94页 |
4.4 应力监测结果 | 第94-99页 |
4.4.1 应力传感器的选择 | 第96页 |
4.4.2 应力监测内容 | 第96页 |
4.4.3 箱梁断面应力测点布置及测量方法 | 第96-97页 |
4.4.4 应力测试误差及真值的计算方法 | 第97-98页 |
4.4.5 应力监测结果 | 第98-9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5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温度效应分析 | 第100-126页 |
5.1 概述 | 第100页 |
5.2 温度荷载的形成、分类及特点 | 第100-102页 |
5.2.1 温度荷载的形成 | 第100-101页 |
5.2.2 温度荷载的分类 | 第101页 |
5.2.3 温度荷载的特性 | 第101-102页 |
5.3 混凝土材料的热物理性能 | 第102页 |
5.4 混凝土结构的温度荷载理论 | 第102-107页 |
5.4.1 热传导理论 | 第102-104页 |
5.4.2 近似的数值模拟 | 第104-106页 |
5.4.3 半理论半经验公式 | 第106-107页 |
5.5 国内外设计规范中相关温度荷载的说明 | 第107-113页 |
5.5.1 英国桥梁规范 | 第107-108页 |
5.5.2 澳大利亚道路管理局温度荷载的规定 | 第108-109页 |
5.5.3 新西兰的桥梁规范温度荷载规定 | 第109页 |
5.5.4 日本道路桥梁的设计标准 | 第109-110页 |
5.5.5 美国AASHTO规范 | 第110页 |
5.5.6 瑞士桥梁规范 | 第110-111页 |
5.5.7 中国公路桥梁设计通用规范 | 第111-112页 |
5.5.8 中国铁路桥涵设计规范的规定 | 第112-113页 |
5.6 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温度场 | 第113-116页 |
5.6.1 温度场模式 | 第113页 |
5.6.2 测点的布置 | 第113-114页 |
5.6.3 测试时间和频率 | 第114页 |
5.6.4 主梁的温度分布 | 第114-115页 |
5.6.5 参数识别 | 第115-116页 |
5.7 温度效应的计算原理 | 第116-118页 |
5.7.1 箱梁的温度自应力 | 第116-117页 |
5.7.2 温度次内力及其次应力 | 第117-118页 |
5.8 连续梁桥在成桥状态下的温度效应分析 | 第118-122页 |
5.8.1 实测主梁的温度分布 | 第118页 |
5.8.2 实测主梁挠度和控制截面的应变值 | 第118-119页 |
5.8.3 温度效应分析 | 第119-122页 |
5.9 连续梁桥施工过程中温度效应分析 | 第122-125页 |
5.9.1 实测主梁的温度分布 | 第122-123页 |
5.9.2 实测主梁挠度和控制截面的应变值 | 第123-124页 |
5.9.3 温度效应分析 | 第124-125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26-128页 |
结论 | 第126-127页 |
展望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个人技术工作简历 | 第1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技术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