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拱桥的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1.2 钢箱拱桥的发展和特点 | 第10-12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第2章 中承式钢箱与混凝土混合提篮拱桥工程背景和全桥梁单元模型建立 | 第13-24页 |
2.1 中承式钢箱与混凝土混合提篮拱桥设计方案 | 第13-18页 |
2.1.1 工程概况和主要设计参数 | 第13-14页 |
2.1.2 拱箱设计 | 第14-17页 |
2.1.3 正交异性钢桥面主梁 | 第17-18页 |
2.2 正交异性钢桥面主梁梁格模型建立 | 第18-19页 |
2.3 拱箱及吊杆模拟 | 第19-21页 |
2.3.1 拱箱模拟 | 第19-20页 |
2.3.2 吊杆模拟 | 第20-21页 |
2.4 边界条件模拟 | 第21-22页 |
2.5 桥梁施工方案 | 第22页 |
2.6 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全桥使用阶段计算分析 | 第24-36页 |
3.1 使用阶段荷载及其组合 | 第24-25页 |
3.1.1 荷载类型 | 第24-25页 |
3.1.2 荷载组合工况 | 第25页 |
3.2 恒载与荷载组合作用下全桥计算分析 | 第25-30页 |
3.2.1 恒载作用计算分析 | 第25-27页 |
3.2.2 组合一作用下计算分析 | 第27-28页 |
3.2.3 组合二到组合七最不利荷载包络作用下计算分析 | 第28-30页 |
3.3 荷载组合效应汇总与分析 | 第30-34页 |
3.3.1 主梁计算汇总 | 第30-32页 |
3.3.2 钢箱拱计算汇总 | 第32-34页 |
3.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中承式钢箱与混凝土混合提篮拱桥优化设计及其分析 | 第36-42页 |
4.1 钢拱箱计算应力水平分析 | 第36-37页 |
4.2 钢拱箱调整方案及其计算分析 | 第37-40页 |
4.3 钢拱箱调整前后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4.4 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钢混结合段和拱脚局部模型建立详细应力分析 | 第42-66页 |
5.1 钢混结合段和拱脚局部模型建立 | 第42-45页 |
5.1.1 拱肋构造细节 | 第42页 |
5.1.2 拱脚混凝土段 | 第42-43页 |
5.1.3 拱肋钢混结合段和拱肋横梁连接 | 第43-45页 |
5.2 钢混结合段和混凝土拱脚局部详细模型的建立 | 第45-48页 |
5.2.1 拱座及拱脚混凝土段 | 第45页 |
5.2.2 拱肋钢混结合段 | 第45-46页 |
5.2.3 拱肋横梁 | 第46-47页 |
5.2.4 拱肋钢箱 | 第47页 |
5.2.5 拱脚混凝土段预应力 | 第47-48页 |
5.2.6 模型汇总 | 第48页 |
5.3 局部模型荷载作用 | 第48-50页 |
5.4 钢混结合段最大弯矩计算分析 | 第50-55页 |
5.4.1 结合段混凝土应力 | 第50-52页 |
5.4.2 结合段钢板应力 | 第52-55页 |
5.5 钢混结合段最小弯矩计算分析 | 第55-60页 |
5.5.1 结合段混凝土应力 | 第55-57页 |
5.5.2 结合段钢板应力 | 第57-60页 |
5.6 钢混结合段最大轴力计算分析 | 第60-64页 |
5.6.1 结合段混凝土应力 | 第60-61页 |
5.6.2 结合段钢板应力 | 第61-64页 |
5.7 小结 | 第64-66页 |
第6章 采用分层梁单元分层屈服模型计算桥梁极限承载力 | 第66-74页 |
6.1 桥梁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和不利活载加载模式 | 第66-67页 |
6.2 基于恒载和活载同步增长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67-68页 |
6.2.1 拱脚钢箱拱肋失效不利截面的弹性极限计算分析 | 第67-68页 |
6.2.2 拱脚钢箱拱肋失效不利截面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分析 | 第68页 |
6.3 基于仅活载增长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68-69页 |
6.3.1 拱脚钢箱拱肋失效不利截面的弹性极限计算分析 | 第68-69页 |
6.3.2 拱脚钢箱拱肋失效不利截面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分析 | 第69页 |
6.4 桥梁弹性和弹塑性过程吊杆应力的检验计算分析 | 第69-72页 |
6.4.1 基于恒载和活载同步增长模型的检验计算分析 | 第70-71页 |
6.4.2 基于活载增长模型的检验计算分析 | 第71-72页 |
6.5 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