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1.5.1 主要创新 | 第15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企业治理理论分析 | 第16-20页 |
2.1 企业治理的内涵和目标 | 第16页 |
2.2 企业治理理论概述 | 第16-20页 |
2.2.1 产权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契约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20页 |
3 关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和谐治理的理论分析 | 第20-28页 |
3.1 企业和谐治理的理论分析 | 第20-24页 |
3.1.1 对传统企业治理理论的审视与和谐治理的提出 | 第20-21页 |
3.1.2 企业和谐治理制度的理论内涵 | 第21-22页 |
3.1.3 构建企业和谐治理制度的关键问题与实现途径 | 第22-24页 |
3.2 关键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和谐治理 | 第24-28页 |
3.2.1 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提出和界定 | 第24页 |
3.2.2 关键利益相关者的筛选 | 第24-25页 |
3.2.3 关键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和谐治理的关系 | 第25-28页 |
4 关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治理的非和谐问题分析 | 第28-38页 |
4.1 企业股东与经理人 | 第28-33页 |
4.1.1 企业股东和经理人的非和谐问题 | 第28-29页 |
4.1.2 企业股东与经理人利益冲突的原因 | 第29-31页 |
4.1.3 企业股东与经理人和谐治理的重点 | 第31-33页 |
4.2 企业雇员与资方 | 第33-35页 |
4.2.1 企业劳资双方的非和谐问题 | 第33-34页 |
4.2.2 企业劳资双方利益冲突的原因 | 第34页 |
4.2.3 企业劳资双方和谐治理的重点 | 第34-35页 |
4.3 企业债权人与企业经营者 | 第35-38页 |
4.3.1 企业债权人与企业经营者的非和谐问题 | 第35-36页 |
4.3.2 企业债权人与企业经营者利益冲突的原因 | 第36-37页 |
4.3.3 企业债权人与企业经营者和谐治理的重点 | 第37-38页 |
5 企业和谐治理制度的构建 | 第38-45页 |
5.1 企业和谐治理正式制度的构建 | 第38-41页 |
5.1.1 “关键利益相关者中心主义”的治理模式 | 第38-39页 |
5.1.2 “关键利益相关者中心主义”治理模式的内涵与优势 | 第39-40页 |
5.1.3 “关键利益相关者中心主义”治理模式的制度设计 | 第40-41页 |
5.2 企业和谐治理非正式制度的构建 | 第41-45页 |
5.2.1 构建声誉治理机制 | 第41-43页 |
5.2.2 培养和谐的企业治理文化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