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潩河流域氨氮水生生物基准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 水质基准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3.1 总体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水生生物基准推导中的物种选择研究 | 第15-16页 |
1.3.3 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4 水生生物基准推导方法学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5 氨氮水生生物基准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4.1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4.2 氨氮对水生生物生理毒性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3 氨氮对水生生物生化毒性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5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2 基础数据的搜集和分析 | 第28-43页 |
2.1 清潩河流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28-30页 |
2.1.1 流域概况 | 第28-29页 |
2.1.2 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2.2 清潩河流域水生生物概况 | 第30-31页 |
2.2.1 浮游及固着藻类概况 | 第30页 |
2.2.2 大型水生植物概况 | 第30页 |
2.2.3 浮游动物概况 | 第30页 |
2.2.4 底栖动物概况 | 第30页 |
2.2.5 鱼类及两栖类概况 | 第30-31页 |
2.2.6 水生生物结构组成 | 第31页 |
2.3 毒性数据的搜集筛选和转化 | 第31-41页 |
2.3.1 毒性数据的搜集和筛选原则 | 第31-32页 |
2.3.2 毒性数据的调整和转化方法 | 第32-34页 |
2.3.3 毒性数据汇总 | 第34-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 氨氮对红鲫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 第43-5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页 |
3.1.1 试验材料及仪器装置 | 第43-46页 |
3.1.2 试验步骤与方法 | 第46-48页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3.3 讨论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氨氮对红鲫鱼的短期慢性毒性效应 | 第53-6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4.1.1 试验材料与装置 | 第53页 |
4.1.2 试验步骤与方法 | 第53-55页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65页 |
4.2.1 氨氮对红鲫鱼幼鱼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55-63页 |
4.2.2 氨氮对红鲫鱼幼鱼神经系统的影响 | 第63-65页 |
4.3 氨氮对红鲫鱼幼鱼28d慢性毒性值的确定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 清潩河流域氨氮水生生物基准确定 | 第69-87页 |
5.1 采用毒性百分数排序法推导 | 第69-74页 |
5.1.1 急性基准值的推导 | 第70-72页 |
5.1.2 慢性基准值的推导 | 第72-74页 |
5.2 基于水生生物组成的SSD法及改进研究 | 第74-84页 |
5.2.1 急性基准值的确定 | 第75-79页 |
5.2.2 慢性基准值的确定 | 第79-84页 |
5.3 清潩河流域氨氮水生生物基准值的应用 | 第84-86页 |
5.3.1 基准最大浓度CMC的应用 | 第84-85页 |
5.3.2 基准连续浓度CCC的应用 | 第85-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展望 | 第88页 |
6.3 主要创新点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9页 |
附录 | 第99-10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