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1.2 NOx的生成机理及低NOx燃烧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2.1 NOx的生成机理 | 第13-15页 |
1.2.2 低NOx燃烧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 裂解炉在数值模拟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工作设想 | 第20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0-22页 |
2 现役乙烯裂解炉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22-37页 |
2.1 现役乙烯裂解炉几何模型 | 第22-25页 |
2.2 数学模型 | 第25-28页 |
2.2.1 控制方程 | 第25-26页 |
2.2.2 湍流流动模型 | 第26-27页 |
2.2.3 燃烧反应模型 | 第27-28页 |
2.2.4 辐射传热模型 | 第28页 |
2.3 初始边界条件 | 第28-30页 |
2.4 网格划分及其独立性考核 | 第30-31页 |
2.5 现役裂解炉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1-35页 |
2.5.1 烟气流场分析 | 第32页 |
2.5.2 炉膛内烟气温度场及NOx浓度分布 | 第32-34页 |
2.5.3 炉膛向反应管传递热通量的分布 | 第34-35页 |
2.6 现役乙烯裂解炉数值模拟结果的验证 | 第35页 |
2.7 现役裂解炉燃烧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新型裂解炉排布型式及低NOx燃烧器数值模拟研究 | 第37-53页 |
3.1 新型裂解炉排布型式的提出 | 第37-38页 |
3.2 新型低NOx燃烧器结构的提出 | 第38-39页 |
3.3 计算模型及其网格划分 | 第39-41页 |
3.3.1 计算模型 | 第39-40页 |
3.3.2 网格划分 | 第40-41页 |
3.4 新型裂解炉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1-48页 |
3.4.1 炉膛内速度场分析 | 第41-43页 |
3.4.2 炉膛烟气温度场分布分析 | 第43-46页 |
3.4.3 反应管温度场分布分析 | 第46-47页 |
3.4.4 燃烧室NOx浓度分布 | 第47-48页 |
3.5 裂解炉温度场均匀指数的提出 | 第48-51页 |
3.6 对比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新型裂解炉燃烧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第53-73页 |
4.1 裂解炉供热方式 | 第53-54页 |
4.2 供热比例对新型裂解炉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54-60页 |
4.2.1 全底烧供热裂解炉计算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55-56页 |
4.2.2 炉膛内流体速度场分析 | 第56-57页 |
4.2.3 炉膛烟气温度场 | 第57-58页 |
4.2.4 供热比例对炉膛及出口NOx排放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 空气过剩系数对裂解炉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60-64页 |
4.3.1 空气过剩系数对燃烧烟气温度场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2 空气过剩系数对NOx排放的影响 | 第62-64页 |
4.4 空气预热温度对裂解炉燃烧特性的影响 | 第64-69页 |
4.4.1 预热温度对炉膛温度场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2 预热温度对NOx排放的影响 | 第67-69页 |
4.5 新型裂解炉优化结果与现役裂解炉的比较 | 第69-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5.1 结论 | 第73-74页 |
5.2 创新点 | 第74页 |
5.3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个人简历、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