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红外偏振成像的目标增强技术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0-16页
        1.2.1 国外发展现状第10-14页
        1.2.2 国内发展现状第14-16页
    1.3 论文各章节安排第16-19页
第2章 红外偏振成像技术第19-37页
    2.1 光的偏振态描述第19-21页
    2.2 红外偏振成像特性第21-26页
        2.2.1 红外成像偏振计算第22-23页
        2.2.2 金属与介质的偏振分析第23-26页
    2.3 红外偏振多源图像的获取第26-33页
        2.3.1 偏振序列图像的获取第27-29页
        2.3.2 偏振的Stokes向量描述第29-31页
        2.3.3 红外多源图像的计算第31-33页
    2.4 红外偏振图像的预处理第33-37页
        2.4.1 图像配准第33-34页
        2.4.2 图像去噪第34-37页
第3章 偏振多源图像的融合增强理论第37-55页
    3.1 图像的多尺度分解第38-46页
        3.1.1 图像的金字塔变换第38-40页
        3.1.2 图像的小波变换第40-42页
        3.1.3 图像的小波包变换第42-43页
        3.1.4 非下采样轮廓波变换(NSCT)第43-44页
        3.1.5 基于非下采样的剪切波变换(NSST)第44-46页
    3.2 基于多尺度区域特征匹配的融合策略第46-48页
    3.3 基于多尺度分解的区域显著性融合策略第48-51页
        3.3.1 图像显著性分布权重(SWM)第49-50页
        3.3.2 基于NSST变换的显著性融合规则第50-51页
    3.4 图像融合的评价方法第51-55页
        3.4.1 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第51-52页
        3.4.2 图像客观质量评价方法第52-55页
第4章 基于偏振成像的目标增强实验第55-71页
    4.1 偏振多源图像的获取第55-58页
    4.2 多源图像的多尺度区域特征匹配融合第58-62页
        4.2.1 人眼视觉主观评价第60-61页
        4.2.2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第61-62页
    4.3 基于NSST变换的显著性融合第62-67页
        4.3.1 人眼视觉主观评价第65-66页
        4.3.2 图像客观质量评价第66-67页
    4.4 偏振可视化融合第67-71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5.1 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第71-72页
    5.2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食品中有害物质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CRH动车轮对超声相控阵全矩阵成像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