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悬索桥论文

悬索桥隧道式锚碇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1.1 概述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8页
        1.2.1 悬索桥隧道锚工程实例概况第11-12页
        1.2.2 隧道锚设计计算方法研究第12-14页
        1.2.3 隧道锚原位模型试验研究第14-17页
        1.2.4 隧道锚数值计算研究第17-18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18-21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页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1页
第2章 金沙江特大悬索桥工程概况第21-28页
    2.1 工程概况第21-22页
    2.2 隧道式锚碇概况第22页
    2.3 地形地貌第22-23页
    2.4 地层岩性与不良地质第23-24页
        2.4.1 地层岩性第23-24页
        2.4.2 不良地质第24页
    2.5 地质构造第24-25页
    2.6 卸荷带划分及围岩级别第25-26页
    2.7 岸坡稳定性评价第26-27页
    2.8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隧道锚原位缩尺模型试验方案第28-44页
    3.1 概述第28页
    3.2 原位试验方案设计第28-38页
        3.2.1 模型锚碇的尺寸第28-30页
        3.2.2 加载方法的选取第30-33页
        3.2.3 监测方案第33-35页
        3.2.4 载荷试验方法第35-38页
    3.3 原位试验方案的实施第38-43页
        3.3.1 模型锚洞位置的确定第38-39页
        3.3.2 加载与监测系统的安装第39-42页
        3.3.3 反力钢板的制作与模型锚体的浇筑第42-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隧道锚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4-64页
    4.1 概述第44页
    4.2 4P流变试验第44-46页
        4.2.1 位移测量结果第44-45页
        4.2.2 锚体轴力量测结果第45-46页
    4.3 (1~6)P循环加卸载试验第46-52页
        4.3.1 位移测量结果第46-49页
        4.3.2 锚体轴力量测结果第49-52页
    4.4 6P流变与(6~10)P循环加卸载试验第52-55页
        4.4.1 位移测量结果第52-54页
        4.4.2 锚体轴力量测结果第54-55页
    4.5 (1~12)P大循环试验第55-60页
        4.5.1 位移测量结果第55-58页
        4.5.2 锚体轴力量测结果第58-60页
    4.6 围岩对锚体的阻力分析第60-63页
    4.7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隧道锚模型试验的数值模拟第64-78页
    5.1 概述第64页
    5.2 计算模型第64-66页
        5.2.1 数值模拟模型范围第64-65页
        5.2.2 材料参数第65页
        5.2.3 初始应力场与计算步骤第65-66页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66-76页
        5.3.1 变形分析第66-72页
        5.3.2 应力分析第72-74页
        5.3.3 塑性区分布第74-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结论第78-79页
    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列车动载作用下盾构隧道及围岩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下一篇:船撞桥墩作用的有限元数值仿真及碰撞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