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飞机尾流的形成及危害 | 第11页 |
1.2 尾流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尾涡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2 尾流的人工干预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飞机尾涡流场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 尾涡数值模拟方法分类及简介 | 第17-18页 |
2.2 雷诺平均法理论简介 | 第18-20页 |
2.2.1 雷诺平均法湍流理论原理 | 第18-19页 |
2.2.2 雷诺应力平均法的两方程Realizablek-ε涡粘模型 | 第19-20页 |
2.3 大涡模拟方法理论简介 | 第20-21页 |
2.3.1 大涡模拟方法的控制方程 | 第20页 |
2.3.2 大涡模拟的亚格子模型 | 第20-21页 |
2.4 计算流体力学分析问题过程 | 第21-22页 |
2.5 典型的数值模拟网格类型简介 | 第22-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近地阶段飞机尾涡流场消散机理研究 | 第24-45页 |
3.1 实验前处理 | 第24-27页 |
3.1.1 计算域生成与网格划分 | 第24-26页 |
3.1.2 计算条件设置 | 第26-27页 |
3.1.3 数值计算硬件平台的选取 | 第27页 |
3.2 基于RANS方法的近地尾涡数值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 第27-32页 |
3.2.1 尾涡的涡量等值线分布图分析 | 第27-28页 |
3.2.2 尾涡切向速度矢量分布图分析 | 第28-29页 |
3.2.3 涡核涡量演变分析 | 第29-30页 |
3.2.4 涡核下沉运动分析 | 第30页 |
3.2.5 涡核水平运动分析 | 第30-31页 |
3.2.6 涡核间距变化 | 第31页 |
3.2.7 涡核下沉速度分析 | 第31-32页 |
3.2.8 涡核水平速度分析 | 第32页 |
3.3 基于LES方法的近地尾涡数值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43页 |
3.3.1 尾涡的涡量等值线分布图 | 第32-34页 |
3.3.2 尾涡切向速度矢量分布图演变分析 | 第34页 |
3.3.3 涡核涡量演变分析 | 第34-35页 |
3.3.4 涡核下沉运动分析 | 第35-36页 |
3.3.5 涡核水平运动分析 | 第36页 |
3.3.6 涡核间距的变化 | 第36-37页 |
3.3.7 涡核下沉速度分析 | 第37-38页 |
3.3.8 涡核水平速度分析 | 第38页 |
3.3.9 涡核半径切向速度分析 | 第38-39页 |
3.3.10 主涡与二次涡涡核间距的演变 | 第39-40页 |
3.3.11 涡核半径变化分析 | 第40页 |
3.3.12 尾涡环量衰减分析 | 第40-43页 |
3.4 RANS方法与LES方法实验结果的对比评估 | 第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基于LES方法的近地尾涡遭遇侧风消散机理研究 | 第45-54页 |
4.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5-47页 |
4.1.1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 第45-46页 |
4.1.2 计算条件设置 | 第46-47页 |
4.1.3 侧风风速数值的确定 | 第47页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7-53页 |
4.2.1 尾涡涡量等值线分布图的演变 | 第47-48页 |
4.2.2 尾涡切向速度矢量云图 | 第48-49页 |
4.2.3 涡心区域切向速度等值面分布图分析 | 第49-50页 |
4.2.4 尾涡涡核下沉运动 | 第50-51页 |
4.2.5 尾涡水平运动过程 | 第51页 |
4.2.6 涡核下沉速度分析 | 第51-52页 |
4.2.7 涡核水平速度分析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基于LES方法的近地尾涡人工干预机理研究 | 第54-71页 |
5.1 实验前处理 | 第54-57页 |
5.1.1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 第54-55页 |
5.1.2 计算条件设置 | 第55-56页 |
5.1.3 人工干扰板配置信息 | 第56页 |
5.1.4 人工干扰板的超障评估 | 第56-57页 |
5.2 人工干扰板作用下的尾涡演变实验结果分析 | 第57-65页 |
5.2.1 尾涡涡量等值线分布图 | 第57-58页 |
5.2.2 尾涡切向速度矢量图分析 | 第58-59页 |
5.2.3 涡核涡量衰减分析 | 第59-60页 |
5.2.4 涡核下沉运动分析 | 第60-61页 |
5.2.5 尾涡水平运动分析 | 第61-62页 |
5.2.6 涡核间距变化曲线 | 第62页 |
5.2.7 涡核下沉速度分析 | 第62-63页 |
5.2.8 尾涡水平运动速度分析 | 第63-64页 |
5.2.9 尾涡环量演变分析 | 第64-65页 |
5.3 基于LES方法的人工干扰板和侧风共同影响下的尾涡演变分析 | 第65-69页 |
5.3.1 尾涡云图分析 | 第65-67页 |
5.3.2 涡核间距变化分析 | 第67页 |
5.3.3 涡核水平速度分析 | 第67-68页 |
5.3.4 涡核下沉速度分析 | 第68页 |
5.3.5 涡核水平运动分析 | 第68-69页 |
5.3.6 涡核下沉运动分析 | 第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71-72页 |
6.2 论文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