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试验观测与检定论文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拱桥施工监控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引言第9-11页
    1.2 桥梁施工监控技术发展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外桥梁施工监控技术发展现状第11-14页
        1.2.2 国内桥梁施工监控技术发展现状第14-16页
    1.3 论文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1.3.1 论文背景第16-17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桥梁施工监控方法及内容第18-27页
    2.1 桥梁施工监控的原则及方法第18-23页
        2.1.1 桥梁施工监控的原则第18页
        2.1.2 桥梁施工监控的方法第18-23页
    2.2 施工监控主要内容第23-24页
        2.2.1 线形(变形)控制第23页
        2.2.2 应力控制第23-24页
        2.2.3 稳定控制第24页
        2.2.4 安全控制第24页
    2.3 拱桥施工监控特点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三章 板木溪水库大桥施工模拟分析第27-41页
    3.1 工程概况第27-29页
        3.1.1 桥梁概况第27-28页
        3.1.2 主要材料第28页
        3.1.3 相关技术指标第28-29页
    3.2 模型的建立第29-32页
        3.2.1 第一模型第30页
        3.2.2 第二模型第30-31页
        3.2.3 第三模型第31-32页
    3.3 各施工阶段挠度第32-40页
        3.3.1 主拱圈湿重下的挠度第32-33页
        3.3.2 主拱拱上中间节段混凝土湿重下的挠度第33页
        3.3.3 浇筑完外侧腹拱圈及侧墙后的挠度第33-34页
        3.3.4 张拉完部分外侧腹拱预应力钢束后的挠度第34-35页
        3.3.5 拆除支架后的挠度第35-36页
        3.3.6 张拉完主跨预应力束后的挠度第36-38页
        3.3.7 施工完二期荷载后的挠度第38-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板木溪水库大桥支架检算第41-57页
    4.1 概述第41-42页
        4.1.1 检算方法和内容第41页
        4.1.2 材料的力学性能第41-42页
    4.2 主跨主拱圈支架检算第42-56页
        4.2.1 荷载第42-43页
        4.2.2 荷载组合第43页
        4.2.3 计算模型第43-49页
        4.2.4 方木检算第49页
        4.2.5 碗扣架检算第49页
        4.2.6 工字钢检算第49-50页
        4.2.7 贝雷梁检算第50页
        4.2.8 钢管柱检算第50-56页
        4.2.9 支架整体稳定性检算第56页
    4.3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板木溪水库大桥现场施工监测第57-79页
    5.1 线形监测及测点布置第57-58页
    5.2 拱座变位监测及测点布置第58页
    5.3 应力监测及测点布置第58-62页
        5.3.1 测量仪器第59页
        5.3.2 测点布置第59-61页
        5.3.3 应变测量数据的处理第61-62页
    5.4 线形监控结果及分析第62-65页
    5.5 拱座变位监控结果及分析第65-67页
    5.6 应力监控结果及分析第67-73页
        5.6.1 应力监控结果第67-71页
        5.6.2 应力监控结果分析第71-73页
    5.7 支架预压第73-76页
        5.7.1 支架预压目的及荷载第73-75页
        5.7.2 支架预压沉降观测第75-76页
        5.7.3 支架预压观测点布置第76页
        5.7.4 支架预压监测结果第76页
    5.8 本章小结第76-7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6.1 结论第79页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拱结构桥梁抗风稳定性分析
下一篇: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联体泵马达动态特性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