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媒介形象方面 | 第10-13页 |
1.2.2 女博士研究方面 | 第13-14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1.3.1 构建论 | 第14-15页 |
1.3.2 拟态环境理论 | 第15-16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6-18页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新浪网女博士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 第18-30页 |
2.1 目标媒体与样本的选择说明 | 第18页 |
2.2 具体的内容分析 | 第18-30页 |
2.2.1 报道数量 | 第18-20页 |
2.2.2 报道主题 | 第20-22页 |
2.2.3 报道基调 | 第22-24页 |
2.2.4 报道体裁 | 第24-25页 |
2.2.5 消息来源 | 第25-27页 |
2.2.6 报道立场 | 第27-30页 |
3 新浪网新闻报道中构建的女博士媒介形象及特点分析 | 第30-43页 |
3.1 新浪网新闻报道中构建的女博士媒介形象 | 第30-41页 |
3.1.1 婚恋生活形象 | 第30-34页 |
3.1.1.1 婚恋的困难者形象 | 第30-31页 |
3.1.1.2 婚恋的不幸者形象 | 第31-33页 |
3.1.1.3 婚恋的被骗者形象 | 第33-34页 |
3.1.2 工作生活形象 | 第34-37页 |
3.1.2.1 职场科技精英者形象 | 第35页 |
3.1.2.2 醉心基层工作者形象 | 第35-36页 |
3.1.2.3 自主创业求职者形象 | 第36-37页 |
3.1.3 其它社会生活形象 | 第37-41页 |
3.1.3.1 不幸的被害者形象 | 第37-38页 |
3.1.3.2 违法犯罪者的形象 | 第38-39页 |
3.1.3.3 生活的受难者形象 | 第39页 |
3.1.3.4 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形象 | 第39-40页 |
3.1.3.5 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形象 | 第40页 |
3.1.3.6 科研学习的进取者形象 | 第40-41页 |
3.2 新浪网新闻报道中构建的女博士媒介形象特点 | 第41-43页 |
3.2.1 形象呈现多样化特点 | 第41页 |
3.2.2 形象呈现边缘化特点 | 第41-42页 |
3.2.3 形象呈现妖魔化特点 | 第42-43页 |
4 新浪网新闻报道中女博士媒介形象的成因分析 | 第43-47页 |
4.1 社会文化方面 | 第43-44页 |
4.1.1 男性中心文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2 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 | 第44页 |
4.2 网络媒体方面 | 第44-47页 |
4.2.1 媒体的市场利益驱动 | 第44-45页 |
4.2.2 新闻价值取向的偏离 | 第45页 |
4.2.3 议程设置与过度阐释 | 第45-46页 |
4.2.4 网媒把关机制不完善 | 第46-47页 |
5 新浪网女博士新闻报道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分析 | 第47-52页 |
5.1 新浪网女博士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 第47-49页 |
5.1.1 议题的选择性报道 | 第47页 |
5.1.2 标题存在“标签化”现象 | 第47-48页 |
5.1.3 报道“他塑”痕迹明显 | 第48页 |
5.1.4 报道立场客观性不足 | 第48-49页 |
5.2 新浪网女博士新闻报道改进的建议 | 第49-52页 |
5.2.1 强化媒体责任意识 | 第49-50页 |
5.2.2 坚守平衡报道原则 | 第50页 |
5.2.3 消息来源应多元化 | 第50-51页 |
5.2.4 写作方式去类型化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