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成人教育、业余教育论文--农民业余教育论文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的缘起第10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综述第11-15页
        1.2.1 关于农村社区内涵的研究第11-12页
        1.2.2 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第12-13页
        1.2.3 关于新农村建设方向与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设计的研究第13-15页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创新第15页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5页
        1.3.2 研究的方法第15页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5页
    1.4 农村社区教育相关概念第15-18页
        1.4.1“社区”的概念第15-16页
        1.4.2“社区教育”的概念第16-17页
        1.4.3“农村社区教育”的界定第17-18页
第2章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社会视域第18-24页
    2.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第18-22页
        2.1.1 新农村建设战略高度的吁求第18-19页
        2.1.2 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冀求第19-20页
        2.1.3 新农村建设战略方式的要求第20-22页
    2.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第22-24页
        2.2.1“人的新农村”与农村社区教育观念革新第22页
        2.2.2“物的新农村”与农村社区教育行为变更第22-24页
第3章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职能设计第24-33页
    3.1 农村社区教育的职能履新第24-26页
        3.1.1 推动新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第24-25页
        3.1.2 促进新农村社会环境变化第25页
        3.1.3 推动新农村个性文化建设第25-26页
    3.2 农村社区教育的职能要素第26-29页
        3.2.1“三个协同”的职能目标第27-28页
        3.2.2“三元并重”的职能内涵第28-29页
        3.2.3“五行互动”的职能方式第29页
    3.3 农村社区教育职能取向第29-33页
        3.3.1 以统筹性确立农村社区教育职能方向第30页
        3.3.2 以社会性设立农村社区教育职能范畴第30-31页
        3.3.3 以规范性建立农村社区教育职能边界第31-33页
第4章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教育现实问题调研分析第33-43页
    4.1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认知问题第33-37页
        4.1.1 地方政府层面的认识缺位第34-35页
        4.1.2 农村社区组织层面的认识缺失第35-36页
        4.1.3 个体层面的认识缺乏第36-37页
    4.2 管理和运行层面的农村社区教育现实问题第37-39页
        4.2.1 管理体制失衡第37-38页
        4.2.2 运行机制失重第38-39页
    4.3 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资源问题第39-43页
        4.3.1 物质资源短缺第39-40页
        4.3.2 学习资源短缺第40-41页
        4.3.3 人力资源短缺第41-43页
第5章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第43-51页
    5.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主导思路第43-46页
        5.1.1 从“教育”跨向“服务”第43-44页
        5.1.2 从“技能”转向“素质”第44-45页
        5.1.3 从“发展”迈向“创造”第45-46页
    5.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策略第46-51页
        5.2.1 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第46页
        5.2.2 坚持以社会为平台的服务观念第46-48页
        5.2.3 倡导以文化为特性的教育形态第48-49页
        5.2.4 营造以整合为方向的资源机制第49-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附件一第56-58页
附件二第58-59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黔东南州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传播学视角下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