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17页 |
1.1 鳞翅目及螟蛾总科概况 | 第11-12页 |
1.1.1 鳞翅目概况 | 第11页 |
1.1.2 螟蛾总科概况 | 第11-12页 |
1.1.3 鳞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 线粒体基因组 | 第12-16页 |
1.2.1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13-14页 |
1.2.2 转运RNA | 第14页 |
1.2.3 核糖体RNA | 第14页 |
1.2.4 A+T富集区 | 第14-16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18页 |
2.1.1 实验标本的采集、保存与鉴定 | 第17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7-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23页 |
2.2.1 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2.2 总DNA提取与检测 | 第19-20页 |
2.2.3 PCR引物选择、扩增及测序 | 第20-22页 |
2.2.4 序列拼接和注释 | 第22-23页 |
2.3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3-25页 |
2.3.1 数据来源 | 第23页 |
2.3.2 模型的选择及建树方法 | 第23-25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 第25-57页 |
3.1 褐巢螟线粒体基因组 | 第25-31页 |
3.1.1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27-30页 |
3.1.2 tRNA基因和rRNA基因 | 第30页 |
3.1.3 A+T富集区 | 第30-31页 |
3.2 黄纹银草螟线粒体基因组 | 第31-37页 |
3.2.1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33-36页 |
3.2.2 tRNA基因和rRNA基因 | 第36-37页 |
3.2.3 A+T富集区 | 第37页 |
3.3 双斑薄翅螟线粒体基因组 | 第37-43页 |
3.3.1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39-42页 |
3.3.2 tRNA基因和rRNA基因 | 第42-43页 |
3.3.3 A+T富集区 | 第43页 |
3.4 橙黑纹野螟线粒体 | 第43-49页 |
3.4.1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46-47页 |
3.4.2 tRNA基因和rRNA基因 | 第47-49页 |
3.4.3 A+T富集区 | 第49页 |
3.5 豆荚野螟线粒体基因组 | 第49-57页 |
3.5.1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51-55页 |
3.5.2 tRNA基因和rRNA基因 | 第55页 |
3.5.3 A+T富集区 | 第55-57页 |
第4章 螟蛾总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及系统发育关系的探讨 | 第57-71页 |
4.1 螟蛾总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 | 第57-67页 |
4.1.1 基因组结构及组成 | 第57-60页 |
4.1.2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60-63页 |
4.1.3 rRNA | 第63-65页 |
4.1.4 A+T富集区 | 第65-67页 |
4.2 基于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螟蛾总科系统发育分析 | 第67-71页 |
4.2.1 序列来源及外群的选择 | 第67页 |
4.2.2 系统发育结果分析讨论 | 第67-71页 |
第5章 总结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72页 |
5.3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