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5-10页
绪论第10-20页
    1. 国内外低碳农业发展研究概况第10-15页
        1.1 国内外关于低碳农业发展研究综述第10-15页
    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5-18页
        2.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2.2 研究意义第16-18页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3.1 研究内容第18页
        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3.3 技术路线第19页
        3.4 文章研究的创新第19-20页
第1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对象概念第20-24页
    1.1 相关理论基础第20-22页
        1.1.1 循环经济理论第20页
        1.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0-21页
        1.1.3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第21-22页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第22-24页
        1.2.1 低碳农业的概念与特征第22-23页
        1.2.2 碳汇与碳源第23-24页
第2章 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现状第24-42页
    2.1 福建省发展低碳农业的优势与制约因素第24-28页
        2.1.1 福建省发展低碳农业的优势第24-26页
        2.1.2 福建省发展低碳农业的制约因素第26-28页
    2.2 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第28-31页
        2.2.1 农业减排与农村环境整治得到改善第28页
        2.2.2 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数量增加第28-29页
        2.2.3 生物农药及种植绿肥取得新进展第29-30页
        2.2.4 绿色食品发展步入轨道第30-31页
    2.3 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31-42页
        2.3.1 农田固碳能力及潜力较弱第31-33页
        2.3.2 农业生产链污染明显第33-35页
        2.3.3 低碳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第35页
        2.3.4 缺乏建立碳交易机构的政策指导和碳交易机制不健全第35-36页
        2.3.5 农业生产碳排放量增加,农业面源污染趋势化加重第36-42页
第3章 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效率的实证分析第42-56页
    3.1 福建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42-48页
        3.1.1 模型选取及变量说明第42-44页
        3.1.2 模型的结果分析第44-48页
    3.2 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效率的实证分析第48-56页
        3.2.1 模型选取第48-50页
        3.2.2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第50-51页
        3.2.3 模型结果分析第51-56页
第4章 发达国家(地区)低碳农业发展措施及启示第56-62页
    4.1 发达国家(地区)低碳农业发展措施第56-59页
        4.1.1 通过改进耕作方式,增加土壤碳汇第56页
        4.1.2 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第56-57页
        4.1.3 采取生态型生产方式,减少化学品投入第57-58页
        4.1.4 实行农业碳汇补偿机制,提供低碳农业发展基金第58页
        4.1.5 开发应用低碳新技术,实现能源利用多样化第58-59页
    4.2 发达国家(地区)发展低碳农业的启示第59-62页
第5章 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第62-70页
    5.1 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路径第62-65页
        5.1.1 效益最大化第62-63页
        5.1.2 生产方式低碳化第63-64页
        5.1.3 能源利用低碳化第64页
        5.1.4 耕地、农作物碳汇最大化第64-65页
    5.2 福建省低碳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第65-70页
        5.2.1 争取多元化投入,创新金融体制第65-66页
        5.2.2 引导农民低碳生产,提高农民低碳生活意识第66-67页
        5.2.3 提高资源使用率,淘汰高耗能农业机械第67页
        5.2.4 加强对低碳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第67-68页
        5.2.5 推行低碳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第68页
        5.2.6 逐步建立农业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第68-70页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主要结论第70-71页
    6.2 本文研究的局限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8-80页
致谢第80-82页
个人简历第82-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五种螟蛾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螟蛾总科系统发育研究
下一篇:邵东怡卉园生态农庄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