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运输与设备论文--井下运输与设备论文--输送机运输论文

刮板链传动系统力学特性及可靠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工程背景与课题来源第11-13页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3.1 刮板输送机发展现状第13-14页
        1.3.2 刮板链传动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3 刮板链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4 刮板链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5 刮板链传动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19页
    1.5 本章总结第19-21页
第二章 刮板链传动系统理论研究第21-35页
    2.1 圆环链间接触力分析第21-23页
        2.1.1 圆环链空间数学方程第21-22页
        2.1.2 圆环链间的接触应力第22-23页
    2.2 链轮链环啮合特性分析第23-25页
        2.2.1 链轮链环的啮合过程第23-24页
        2.2.2 链轮链环的啮合受力第24-25页
        2.2.3 链轮链环的接触应力第25页
    2.3 刮板链传动速度分析第25-27页
    2.4 刮板链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第27-33页
        2.4.1 基本假设第27页
        2.4.2 刮板链的平动模型第27-28页
        2.4.3 刮板链的转动模型第28-29页
        2.4.4 链轮链环啮合的动力学方程第29-31页
        2.4.5 刮板链传动系统双驱动耦合动力学模型第31-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刮板链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第35-53页
    3.1 刮板链传动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第35-39页
        3.1.1 刮板链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35-38页
        3.1.2 链轮传动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第38-39页
    3.2 不同影响因素下刮板链传动系统的动力学仿真分析第39-47页
        3.2.1 不同输出功率下刮板链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第39-42页
        3.2.2 不同工作倾角下刮板链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第42-44页
        3.2.3 不同铺设长度下刮板链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第44-45页
        3.2.4 卡链工况下刮板链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第45-47页
    3.3 刮板链传动系统动力学试验研究第47-50页
        3.3.1 刮板链传动系统动力学试验设备简介第47-48页
        3.3.2 测试装置及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第48-49页
        3.3.3 试验结果分析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3页
第四章 刮板链传动系统的数值模拟第53-69页
    4.1 平环与立环间的数值模拟第53-58页
        4.1.1 平环与立环接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3-54页
        4.1.2 仿真结果分析第54-57页
        4.1.3 圆环链的拉实验第57-58页
    4.2 平环与链轮间的数值模拟第58-62页
        4.2.1 平环与链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8-60页
        4.2.2 仿真结果分析第60-62页
    4.3 刮板系统的数值模拟第62-66页
        4.3.1 刮板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62-64页
        4.3.2 空载/满载工况下平稳运行时刮板的力学特性第64-65页
        4.3.3 空载/满载工况下启动时刮板的力学特性第65页
        4.3.4 不同链速下刮板系统平稳运行时的力学特性第65-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9页
第五章 刮板链传动系统的可靠性第69-81页
    5.1 刮板链传动系统结构第69-70页
    5.2 刮板链系统的可靠性寿命分析第70-72页
        5.2.1 刮板链系统寿命分布密度函数第70-71页
        5.2.2 刮板链系统服役年龄数学模型第71-72页
    5.3 刮板链系统的服役年龄及可靠度仿真分析第72-76页
        5.3.1 刮板链系统的服役年龄仿真分析第72-75页
        5.3.2 刮板链系统的可靠度仿真分析第75-76页
    5.4 刮板链传动系统最佳维护周期的分析第76-80页
    5.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结论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致谢第89-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褐煤中水分类型的划分及微波和固定床干燥工艺的能耗分析
下一篇:典型工况下采煤机牵引部动力学及行走轮疲劳寿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