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煤中水分类型的划分及微波和固定床干燥工艺的能耗分析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褐煤中水分的赋存形态及其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2.1 褐煤中水分的赋存形态 | 第13-14页 |
1.2.2 褐煤中水分赋存形态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褐煤干燥技术 | 第15-19页 |
1.3.1 蒸发干燥技术 | 第15-18页 |
1.3.2 非蒸发干燥技术 | 第18-19页 |
1.4 褐煤中水分脱除的能耗 | 第19-23页 |
1.4.1 褐煤中水分脱除的理论能耗 | 第19-21页 |
1.4.2 不同干燥方式的脱水能耗 | 第21-23页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8页 |
2.1 煤样的选取 | 第26页 |
2.2 化学试剂与实验设备 | 第26-28页 |
2.2.1 化学试剂 | 第26-27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7-28页 |
2.3 样品的制备 | 第28页 |
2.3.1 不同含水量煤样的制备 | 第28页 |
2.3.2 褐煤焦的制备 | 第28页 |
2.4 褐煤水分赋存形态及理论能耗测定 | 第28-31页 |
2.5 微波干燥实验 | 第31-33页 |
2.6 固定床干燥实验 | 第33-35页 |
2.7 褐煤水分复吸实验 | 第35-36页 |
2.8 含氧官能团测定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褐煤中水分赋存形态的划分及理论脱水能耗 | 第38-48页 |
3.1 褐煤中水分赋存形态的划分及定量 | 第38-43页 |
3.1.1 褐煤中水分赋存形态的划分 | 第38-39页 |
3.1.2 褐煤中不同类型水分的定量分析 | 第39-43页 |
3.2 褐煤的理论脱水能耗 | 第43-44页 |
3.3 CO_2对褐煤脱水能耗的影响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褐煤的微波干燥特性及脱水能耗 | 第48-62页 |
4.1 操作条件对褐煤干燥特性的影响 | 第48-57页 |
4.1.1 微波功率对褐煤干燥特性的影响 | 第48-54页 |
4.1.2 气氛对褐煤干燥特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4.1.3 只含不可冻水褐煤的干燥特性 | 第55-56页 |
4.1.4 质量对褐煤干燥特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 微波场中褐煤的脱水能耗 | 第57-61页 |
4.2.1 微波场中褐煤不同类型水分的脱水能耗 | 第57-59页 |
4.2.2 微波场中不同质量褐煤的脱水能耗 | 第59-60页 |
4.2.3 微波场中不同粒径内蒙褐煤的脱水能耗 | 第60-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褐煤的固定床干燥特性及其脱水能耗 | 第62-70页 |
5.1 操作条件对褐煤固定床干燥特性的影响 | 第62-66页 |
5.1.1 温度对褐煤干燥特性的影响 | 第62-64页 |
5.1.2 气氛对褐煤干燥特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5.1.3 加热方式对褐煤干燥特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5.2 固定床中褐煤的脱水能耗 | 第66页 |
5.3 褐煤中水分的分级脱除及水分复吸行为 | 第66-69页 |
5.3.1 褐煤中水分的分级脱除 | 第66-68页 |
5.3.2 不同干燥方式褐煤的水分复吸行为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建议 | 第70-72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70-71页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