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成果回顾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原则、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杨维桢的思想基础——以朱学为根柢 | 第12-29页 |
第一节 杨维桢思想形成的初始阶段 | 第13-17页 |
一.第一时期:设立小学——延祐开科(1291 年——1315 年) | 第13-16页 |
二.第二时期:游学深造——泰定中举(1315 年——1327 年)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杨维桢对二教的态度 | 第17-24页 |
一.杨维桢对佛教的态度 | 第17-19页 |
二.杨维桢对道家的态度 | 第19页 |
三.杨维桢的儒者立场是否改变 | 第19-24页 |
第三节 杨维桢在儒学内部的选择 | 第24-29页 |
第三章 铁雅诗旨——先情性后体格 | 第29-48页 |
第一节 杨维桢的情性论 | 第30-33页 |
一.情性的定义 | 第30-31页 |
二.诗本情性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杨维桢的古乐府观 | 第33-48页 |
一.杨维桢重视古乐府创作的原因 | 第34-35页 |
二.杨维桢古乐府创作倾向的形成 | 第35-36页 |
三.杨维桢的古乐府定义 | 第36-41页 |
四.杨维桢的古乐府观 | 第41-48页 |
第四章 铁雅诗派 | 第48-57页 |
第一节 铁雅诗派是否存在 | 第48-51页 |
第二节 所谓铁雅诗派的成员 | 第51-57页 |
第五章 标榜铁雅派的原因 | 第57-71页 |
第一节 闽浙诗争的延续 | 第57-60页 |
一.铁雅诗派与闽浙诗争 | 第57-58页 |
二.诗争的焦点与融合 | 第58-60页 |
第二节 与金华朱学的离合 | 第60-65页 |
一.杨维桢与金华朱学的关系 | 第60-62页 |
二.朱学在元朝的地位——理学真的是元代的国是吗? | 第62-64页 |
三.铁雅派与金华朱学的离合 | 第64-65页 |
第三节 尊王攘夷正统观的体现 | 第65-71页 |
一.一心求仕——古乐府陈风纳谏 | 第66-68页 |
二.避不出山——铁雅派尊王黜霸 | 第68-7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