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一)高校内部治理 | 第12-13页 |
(二)学生参与 | 第13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一)国外高校内部治理中的学生参与研究 | 第13-14页 |
(二)国内高校内部治理中的学生参与研究 | 第14-16页 |
五、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高校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8-19页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18-19页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适用性分析 | 第19页 |
二、善治理论 | 第19-22页 |
(一)善治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19-20页 |
(二)善治理论对学生参与高校内部治理的适用性分析 | 第20-22页 |
第三章 西方高校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历史演进 | 第22-28页 |
一、西方高校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起源 | 第22-23页 |
二、西方高校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发展 | 第23-24页 |
三、西方高校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高潮 | 第24-25页 |
四、西方高校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启示 | 第25-28页 |
(一)尊重学生权力是学生参与的前提 | 第25-26页 |
(二)系统的政策法规有助于参与意识的强化 | 第26-27页 |
(三)健全的参与机制有助于治理环境的形成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国内高校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现状分析 | 第28-38页 |
一、国内高校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环境分析 | 第28-29页 |
(一)国家层面的治理环境 | 第28-29页 |
(二)高校内部治理环境 | 第29页 |
二、国内高校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1页 |
(一)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意愿不强 | 第29-30页 |
(二)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机制不健全 | 第30页 |
(三)学生参与治理的效果不理想 | 第30-31页 |
(四)学生参与治理的能力参差不齐 | 第31页 |
三、国内高校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4页 |
(一)学生参与治理的理念 | 第31-32页 |
(二)学生参与治理的机制 | 第32-33页 |
(三)学生参与的原则 | 第33页 |
(四)学生参与的空间与限度 | 第33-34页 |
四、国内高校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发展趋势 | 第34-38页 |
(一)学生参与意识趋向理性 | 第34页 |
(二)学校日趋重视学生的参与 | 第34-35页 |
(三)学校逐步完善沟通机制 | 第35-36页 |
(四)学生组织不断开拓维护学生权益的渠道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国内高校内部治理中学生参与的路径探索 | 第38-44页 |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 第38-39页 |
(一)高校治理者树立服务意识 | 第38页 |
(二)加强学校公民意识教育 | 第38-39页 |
(三)提高学生参与治理的能力 | 第39页 |
二、建立常态化的参与机制 | 第39-42页 |
(一)加强有关规章制度建设 | 第39-40页 |
(二)不断推进信息公开 | 第40-41页 |
(三)逐步完善学生参与渠道 | 第41-42页 |
三、保障学生的参与权 | 第42-44页 |
(一)明确学生参与的范围 | 第42页 |
(二)建立新型的学生组织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