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认知障碍长者认知训练小组的干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1.2.2 认知训练介入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 | 第12页 |
1.2.3 社会工作介入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1.3 理论视角 | 第14-15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4.1 轻度认知障碍 | 第15页 |
1.4.2 认知训练 | 第15-16页 |
1.4.3 现实导向 | 第16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及干预设计 | 第19-27页 |
2.1 研究设计 | 第19-22页 |
2.1.1 研究方法的选取 | 第19-20页 |
2.1.2 样本及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0-22页 |
2.1.3 研究工具 | 第22页 |
2.1.4 分析工具 | 第22页 |
2.2 干预设计 | 第22-27页 |
2.2.1 干预设计 | 第22-23页 |
2.2.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2.2.3 小组干预模型 | 第23-25页 |
2.2.4 小组目标 | 第25页 |
2.2.5 小组具体内容 | 第25-27页 |
第3章 干预过程 | 第27-40页 |
3.1 前期筹备 | 第27-29页 |
3.1.1 干预场域的选取 | 第27-28页 |
3.1.2 场地及物资的筹备 | 第28-29页 |
3.2 从“组员”到“团队” | 第29-32页 |
3.2.1 组员特质 | 第29-30页 |
3.2.2 团体凝聚力 | 第30-32页 |
3.3 小组实施与互动 | 第32-40页 |
3.3.1 始于真诚和信任 | 第32-34页 |
3.3.2 “教育”还是“游戏” | 第34-36页 |
3.3.3 一场流畅的互动 | 第36-38页 |
3.3.4 “融入”与“共生” | 第38-40页 |
第4章 干预结果 | 第40-47页 |
4.1 对照组与干预组研究对象前后测分数分析 | 第40-41页 |
4.2 对照组与干预组前测差异性分析 | 第41-42页 |
4.3 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 第42-43页 |
4.4 干预组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 第43-45页 |
4.5 对照组与干预组前后改变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 第45-47页 |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 第47-5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5.2 讨论 | 第48-51页 |
5.2.1 小组工作原则与技巧 | 第48-50页 |
5.2.2 研究伦理 | 第50-51页 |
5.2.3 研究者角色 | 第51页 |
5.3 研究启示 | 第51-54页 |
5.3.1 持续性的认知训练小组干预 | 第52页 |
5.3.2 打造养老院日常认知训练模式 | 第52-53页 |
5.3.3 长者在养老院的适应与融入 | 第53页 |
5.3.4 干预研究在社会工作领域的运用 | 第53-54页 |
5.4 研究不足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3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