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 第18-24页 |
一、问题教学法概述 | 第18-21页 |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问题教学法的特征 | 第19-21页 |
二、道德与法治课概述 | 第21-22页 |
(一)道德与法治课的性质 | 第21页 |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特点 | 第21-22页 |
三、问题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22-24页 |
(一)从目标来讲,二者具有关联性 | 第22页 |
(二)从手段来讲,二者具有相通性 | 第22-23页 |
(三)从效果来讲,二者具有一致性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问题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的依据及意义 | 第24-29页 |
一、问题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的依据 | 第24-26页 |
(一)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二)现实依据 | 第25-26页 |
二、问题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 第26-29页 |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 第26-27页 |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 第27页 |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养 | 第27页 |
(四)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原则和步骤 | 第29-40页 |
一、问题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 第29-31页 |
(一)科学性原则 | 第29页 |
(二)全面性原则 | 第29页 |
(三)独立性原则 | 第29-30页 |
(四)循序渐进原则 | 第30页 |
(五)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原则 | 第30-31页 |
二、问题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实施的具体步骤 | 第31-40页 |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疑 | 第31-35页 |
(二)准确提出问题——思疑 | 第35-37页 |
(三)分析解决问题——释疑 | 第37-40页 |
第四章 问题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和原因 | 第40-50页 |
一、对问题教学法应用现状的访谈调查 | 第40-46页 |
(一)访谈目的 | 第40页 |
(二)访谈对象 | 第40页 |
(三)访谈提纲的编制 | 第40-41页 |
(四)访谈过程 | 第41-44页 |
(五)访谈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二、问题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一)激疑阶段,问题情境缺乏关联性与生活性 | 第46-47页 |
(二)思疑阶段,问题提出缺乏层次性与全面性 | 第47页 |
(三)释疑阶段,答案趋向标准化与缺乏引导性 | 第47-48页 |
三、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8-50页 |
(一)教师原因:问题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 第48页 |
(二)学校原因:对教师职后培训重视不够 | 第48页 |
(三)课程原因:内容繁多,综合性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策略及课例 | 第50-63页 |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优化策略 | 第50-55页 |
(一)激疑阶段:情境创设加强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 | 第50-51页 |
(二)思疑阶段:问题设计增强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指向性 | 第51-53页 |
(三)释疑阶段:问题解决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 第53-55页 |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课例分析 | 第55-63页 |
(一)教学课例展示 | 第55-60页 |
(二)教学效果反馈 | 第60-61页 |
(三)总结与反思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个人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