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比较分析法 | 第10页 |
二、实证与案例分析法 | 第10-11页 |
三、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第二章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现状 | 第14-30页 |
第一节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定性和功能 | 第14-16页 |
一、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定性 | 第14-15页 |
二、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功能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现状 | 第16-22页 |
一、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16-17页 |
二、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司法现状 | 第17-18页 |
三、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成要件现状 | 第18-20页 |
四、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金的计量现状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域外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考察 | 第22-28页 |
一、美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22-24页 |
二、英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24-27页 |
三、我国台湾地区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27-28页 |
四、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构成要件的分析与完善 | 第30-36页 |
第一节 完善主观“恶意”的判定标准 | 第30-33页 |
一、对侵权人主观“恶意”性质的探讨 | 第30-31页 |
二、“恶意侵权”在司法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判定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完善对“情节严重”的判定标准 | 第33-35页 |
一、对“情节严重”考量因素的探讨 | 第33-34页 |
二、“情节严重”在司法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判定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金计量的分析与完善 | 第36-47页 |
第一节 商标侵权补偿性赔偿金计量基数的确定 | 第36-40页 |
一、以“权利人实际经济损失法”确定惩罚性赔偿金 | 第36-37页 |
二、以“侵权人获利法”确定惩罚性赔偿金 | 第37-38页 |
三、以“许可费倍数法”确定补偿性赔偿金 | 第38-39页 |
四、“合理开支”不应纳入惩罚性赔偿金计量基数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金与补偿性赔偿金间的倍数比关系 | 第40-41页 |
一、确定倍数比关系需考量的因素 | 第40-41页 |
二、可在特定情况下提高惩罚性赔偿金的上限 | 第41页 |
第三节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金与其他赔偿金的关系 | 第41-43页 |
一、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金与法定赔偿金的关系 | 第42-43页 |
二、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金与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关系 | 第43页 |
第四节 完善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计量的建议 | 第43-46页 |
一、惩罚性赔偿金计量方法适用顺序的调整 | 第43-44页 |
二、合理借鉴美国“证据开示”制度 | 第44页 |
三、认可和采用多元化市场评估方法作为赔偿基准 | 第44-45页 |
四、建立法定赔偿的量化标准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件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