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网络执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内文献综述第13-16页
        1.2.3 研究述评第16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 研究的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网络执法的理论分析第19-25页
    2.1 网络执法的概念界定第19-21页
        2.1.1 行政执法第19-20页
        2.1.2 网络执法第20-21页
    2.2 网络执法的特征第21-22页
        2.2.1 网络执法主体具有广泛性第21页
        2.2.2 网络执法客体具有模糊性第21页
        2.2.3 网络执法方式具有技术性第21-22页
        2.2.4 网络执法环境具有虚拟性第22页
        2.2.5 网络执法界线具有超时空性第22页
    2.3 网络执法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第22-25页
        2.3.1 委托代理理论第22-23页
        2.3.2 不完备法律理论第23页
        2.3.3 整体政府理论第23-25页
第3章 我国网络执法的发展历程及困境分析第25-35页
    3.1 我国网络执法的发展历程第25-30页
        3.1.1 初创探索阶段——1994年至1998年第25-26页
        3.1.2 继续推进阶段——1999年至2003年第26-27页
        3.1.3 强化发展阶段——2004年至2010年第27-28页
        3.1.4 全面覆盖阶段---2011年至今第28-30页
    3.2 网络执法面临的困境第30-35页
        3.2.1 执法权配置困境第30-31页
        3.2.2 执法对象认定困境第31-32页
        3.2.3 执法能力困境第32-33页
        3.2.4 执法依据困境第33-35页
第4章 国外网络执法的经验启示第35-42页
    4.1 国外网络执法的主要做法第35-39页
        4.1.1 美国网络执法的基本做法第35-36页
        4.1.2 英国网络执法的基本做法第36-37页
        4.1.3 韩国网络执法的基本做法第37-38页
        4.1.4 新加坡网络执法的基本做法第38-39页
    4.2 国外网络执法对我国网络执法的启示第39-42页
        4.2.1 网络执法主体多元化第39-40页
        4.2.2 重视网络执法方式的技术性第40-41页
        4.2.3 关注重点网络执法领域第41-42页
第5章 走出我国网络执法困境的出路思考第42-52页
    5.1 遵循网络执法的基本原则第42-44页
        5.1.1 以法治网原则第42页
        5.1.2 立足现实原则第42-43页
        5.1.3 协同共治原则第43页
        5.1.4 技术性执法原则第43页
        5.1.5 国际合作原则第43-44页
    5.2 树立网络执法理念第44-45页
        5.2.1 执法风险理念第44页
        5.2.2 执法服务理念第44页
        5.2.3 执法民主理念第44-45页
    5.3 合理配置网络执法权第45-46页
        5.3.1 确立执法权地域归属原则第45-46页
        5.3.2 合理配置网络部门间的执法权第46页
    5.4 提高电子证据效力第46-48页
        5.4.1 技术上提高电子证据效力第46-47页
        5.4.2 制度上提高电子证据效力第47-48页
    5.5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第48-49页
        5.5.1 从“入口”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第48页
        5.5.2 在“过程”中完善执法队伍建设第48-49页
        5.5.3 建立“出口”机制以完善执法队伍建设第49页
    5.6 完善网络法律体系第49-52页
        5.6.1 树立网络法律思维第49-50页
        5.6.2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第50-51页
        5.6.3 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第51-52页
结论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情景构建理论的高校应急预案建设研究--以H大学为例
下一篇: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律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