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言 | 第11-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四)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一、分期付款买卖合同法律制度中的理论争议与实务困惑 | 第14-26页 |
(一)典型案例及争议 | 第14页 |
(二)分期付款中的所有权问题 | 第14-22页 |
1.所有权保留制度的性质之争及评析 | 第15-19页 |
2.所有权保留适用范围问题及本文观点 | 第19页 |
3.所有权转移的时间 | 第19-22页 |
(三)买受人的期待权问题 | 第22-26页 |
1.期待权的内涵解读 | 第22-23页 |
2.期待权性质之争 | 第23-24页 |
3.学说评判与本文观点 | 第24-26页 |
二、分期付款买卖合同法律制度的现状与不足 | 第26-30页 |
(一)分期付款买卖合同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6-27页 |
1.《民法通则》的规定 | 第26页 |
2.《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26页 |
3.《合同法司法解释三》的规定 | 第26-27页 |
4.其他的相关规定 | 第27页 |
(二)分期付款买卖合同法律制度的不足 | 第27-30页 |
1.所有权保留制度无法对抗第三人 | 第27-28页 |
2.取回权的行使途径与程序不明 | 第28页 |
3.期限利益丧失与解除合同适用条件界限不清 | 第28-29页 |
4.失权约款缺乏具体规制 | 第29-30页 |
三、分期付款买卖合同法律制度的考察与借鉴 | 第30-37页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例 | 第30-32页 |
1.英国《消费信用法》 | 第30-31页 |
2.美国《统一商法典》 | 第31-32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法律考察 | 第32-34页 |
1.《德国民法典》及新债法的考察 | 第32-33页 |
2.日本《分期付款销售法》的考察 | 第33-34页 |
3.我国台湾地区《动产担保交易法》的考察 | 第34页 |
(三)分期付款买卖合同法律制度的借鉴 | 第34-37页 |
1.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的形式要件 | 第34-35页 |
2.建立所有权保留公示制度 | 第35-36页 |
3.建立冷却期制度 | 第36-37页 |
四、分期付款买卖合同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7-48页 |
(一)构建冷却期制度 | 第37-40页 |
1.立法模式 | 第37-38页 |
2.适用主体 | 第38页 |
3.适用范围 | 第38-39页 |
4.权利之行使 | 第39-40页 |
5.明确法律后果 | 第40页 |
(二)构建所有权保留公示制度 | 第40-42页 |
1.构建所有权保留登记对抗主义制度 | 第40-41页 |
2.明确登记的事项范围 | 第41-42页 |
3.引入购物发票背书制度 | 第42页 |
(三)细化取回权的实施程序 | 第42-45页 |
1.权利行使的方式 | 第42-43页 |
2.权利行使的法律效果 | 第43-44页 |
3.取回权的限制 | 第44-45页 |
(四)期限利益丧失条款的完善 | 第45-46页 |
1.限定适用范围 | 第45-46页 |
2.合同解除之后双方之间的权利平衡 | 第46页 |
(五)提前付款之法律规制 | 第46-48页 |
1.提前付款之依据 | 第46-47页 |
2.提前付款之法律效果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附件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