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土地维权的行动逻辑--以M市土地冲突事件为个案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 框架结构及逻辑关系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及不足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创新点及文章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农民土地维权的行动过程描述 | 第21-32页 |
2.1 过程事件分析框架下的事件概述 | 第21-22页 |
2.1.1 事件的背景 | 第21-22页 |
2.1.2 事件的经过与结果 | 第22页 |
2.2 利益博弈:弱者的软武器与强者的硬实力 | 第22-26页 |
2.2.1 利益博弈的缘由 | 第22-24页 |
2.2.2 软武器与硬实力的对抗 | 第24-25页 |
2.2.3 强势者的规则压倒弱势者的规则 | 第25-26页 |
2.3 暴力冲突:动员起来的农民、资本与权力 | 第26-30页 |
2.3.1 实践与理论的相悖 | 第26-28页 |
2.3.2 调动起来的集体行动 | 第28-30页 |
2.4 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农民土地维权的行动原因探析 | 第32-45页 |
3.1 农民土地权利的缺失与地争的起源 | 第32-35页 |
3.1.1 农民土地权利的缺失 | 第32页 |
3.1.2 基层政权对土地权利的控制 | 第32-33页 |
3.1.3 土地权利控制引发的矛盾 | 第33-35页 |
3.2 公正者缺位:有能无为的地方政府 | 第35-38页 |
3.2.1 财政压力迫使土地换经济 | 第35-36页 |
3.2.2 政绩考核只重收益不重支出 | 第36-37页 |
3.2.3 政策理解的偏差 | 第37-38页 |
3.2.4 利益至上、与民争利 | 第38页 |
3.3 生存伦理:农民土地维权的道义基础 | 第38-44页 |
3.3.1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 第38-41页 |
3.3.2 失地农民的可行能力水平较低 | 第41-43页 |
3.3.3 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匮乏 | 第43-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