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弦支穹顶的发展 | 第8-9页 |
1.2 弦支穹顶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 第9-10页 |
1.3 工程应用 | 第10-11页 |
1.4 弦支穹顶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5 多点激励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弦支穹顶结构动力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5-23页 |
2.1 非线性分析概述 | 第15页 |
2.2 弦支穹顶结构非线性有限单元法 | 第15-20页 |
2.2.1 空间杆单元刚度矩阵 | 第15-16页 |
2.2.2 空间梁单元刚度矩阵 | 第16-18页 |
2.2.3 索单元刚度矩阵 | 第18-20页 |
2.3 结构总刚度矩阵 | 第20页 |
2.4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 第20-21页 |
2.5 弦支穹顶结构动力稳定判别分析方法 | 第21页 |
2.6 弦支穹顶结构的动力失稳判定准则 | 第21-2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弦支穹顶结构动力稳定分析在ANSYS中的实现 | 第23-31页 |
3.1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单元的选取 | 第23页 |
3.2 多点激励下弦支穹顶结构的动力方程 | 第23-24页 |
3.3 APDL的程序编写 | 第24页 |
3.3.1 一致激励输入程序 | 第24页 |
3.3.2 多点激励输入程序 | 第24页 |
3.4 支座大质量法 | 第24-26页 |
3.5 支座大质量法的验证 | 第26-30页 |
3.5.1 支座计算模型及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3.5.2 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多点地震动输入下120m大跨弦支穹顶结构的动力稳定分析 | 第31-103页 |
4.1 计算模型 | 第31-33页 |
4.2 地震波的输入与调整 | 第33-34页 |
4.3 弦支穹顶结构的初始缺陷 | 第34-35页 |
4.4 大跨弦支穹顶结构在El-Centro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稳定分析 | 第35-68页 |
4.4.1 矢跨比为0.125,预拉力为1.0P的弦支穹顶结构的动力稳定分析 | 第35-43页 |
4.4.2 矢跨比为0.125,预拉力为0.5P的弦支穹顶结构的动力稳定分析 | 第43-51页 |
4.4.3 矢跨比为0.108,预拉力为1.0P的弦支穹顶结构的动力稳定分析 | 第51-60页 |
4.4.4 矢跨比为0.108,预拉力为0.5P的弦支穹顶结构的动力稳定分析 | 第60-68页 |
4.5 大跨弦支穹顶结构在Los-Angeles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稳定分析 | 第68-100页 |
4.5.1 矢跨比为0.125,预拉力为1.0P的弦支穹顶结构的动力稳定分析 | 第68-76页 |
4.5.2 矢跨比为0.125,预拉力为0.5P的弦支穹顶结构的动力稳定分析 | 第76-84页 |
4.5.3 矢跨比为0.108,预拉力为1.0P的弦支穹顶结构的动力稳定分析 | 第84-92页 |
4.5.4 矢跨比为0.108,预拉力为0.5P的弦支穹顶结构的动力稳定分析 | 第92-100页 |
4.6 地震响应对比分析 | 第100-10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5.1 结论 | 第103页 |
5.2 展望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