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7页 |
表目录 | 第7-8页 |
图目录 | 第8-9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6-19页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章节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MP2P 网络安全威胁与安全需求分析 | 第19-29页 |
2.1 MP2P 网络概述 | 第19-24页 |
2.1.1 MP2P 的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2.1.2 MP2P 网络结构 | 第21-23页 |
2.1.3 MP2P 与其他无线组网技术比较 | 第23-24页 |
2.2 MP2P 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 第24-25页 |
2.3 MP2P 安全威胁与安全需求分析 | 第25-28页 |
2.3.1 MP2P 安全威胁分析 | 第25-27页 |
2.3.2 MP2P 安全需求分析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 PDG 的 MP2P 安全拓扑构造机制 | 第29-39页 |
3.1 MP2P 网络拓扑构造安全需求分析 | 第29-30页 |
3.2 基于 PDG 的 MP2P 安全拓扑整体架构 | 第30-32页 |
3.2.1 PDG 概述 | 第30-31页 |
3.2.2 PDGSTP 拓扑整体结构 | 第31-32页 |
3.3 PDGSTP 拓扑构造与维护机制 | 第32-35页 |
3.3.1 节点编码与超节点广播路由 | 第32-33页 |
3.3.2 新节点加入与认证 | 第33-34页 |
3.3.3 邻居节点发现与更新策略 | 第34-35页 |
3.3.4 节点退出与网络拓扑维护 | 第35页 |
3.4 性能分析与仿真实验 | 第35-38页 |
3.4.1 拓扑构造机制评价指标 | 第35-36页 |
3.4.2 PDGSTP 性能理论分析 | 第36页 |
3.4.3 模拟实验分析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社会距离的 MP2P 分布式信任模型 | 第39-51页 |
4.1 信任问题的提出 | 第39-41页 |
4.1.1 信任和信誉的概念 | 第39-40页 |
4.1.2 MP2P 信任模型构建的困难与挑战 | 第40-41页 |
4.1.3 现有信誉模型问题分析 | 第41页 |
4.2 SD2Trust 分布式信任模型构建 | 第41-46页 |
4.2.1 SD2Trust 模型整体框架 | 第41-43页 |
4.2.2 直接信誉计算 | 第43-44页 |
4.2.3 推荐信誉计算 | 第44-45页 |
4.2.4 信誉综合 | 第45-46页 |
4.3 信誉流转与分布式存储机制 | 第46-47页 |
4.3.1 惩罚激励机制 | 第46页 |
4.3.2 信誉流转机制 | 第46-47页 |
4.4 仿真及性能分析 | 第47-50页 |
4.4.1 仿真参数设定 | 第47页 |
4.4.2 仿真实验 | 第47-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MP2P 网络自适应双向匿名通信机制设计 | 第51-63页 |
5.1 MP2P 网络匿名通信需求分析 | 第51-53页 |
5.1.1 MP2P 匿名需求的提出 | 第51页 |
5.1.2 匿名的概念及其分类 | 第51-52页 |
5.1.3 MP2P 匿名通信机制面临的问题 | 第52-53页 |
5.2 基于网络状况感知的发送者匿名算法 NCS-Crowds | 第53-55页 |
5.2.1 NCS-Crowds 算法思想 | 第53页 |
5.2.2 NCS-Crowds 算法流程 | 第53-55页 |
5.3 MP2P 双向匿名通信机制 AMACM | 第55-57页 |
5.4 安全性分析 | 第57-59页 |
5.4.1 匿名通信系统常见攻击行为 | 第57页 |
5.4.2 AMACM 机制匿名性分析 | 第57-59页 |
5.4.3 AMACM 机制抗攻击性能分析 | 第59页 |
5.5 仿真实验 | 第59-62页 |
5.5.1 转发概率的确定 | 第59-60页 |
5.5.2 性能分析 | 第60-6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页 |
6.2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第63-64页 |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