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及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劳工权益保障相关理论 | 第13-17页 |
2.1 劳工权益概述 | 第13-14页 |
2.1.1 劳工权益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劳工权益保障的由来与发展 | 第13-14页 |
2.1.3 保障劳工权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要求 | 第14页 |
2.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14-15页 |
2.2.1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 第14-15页 |
2.2.2 保障劳工权益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核心内容 | 第15页 |
2.3 协商机制的社会学理论基础:劳资关系中的合作理念 | 第15-17页 |
第三章 我国劳工权益保障现状 | 第17-24页 |
3.1 企业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来保障劳工权益 | 第17-18页 |
3.1.1 SA8000标准概述 | 第17页 |
3.1.2 SA8000标准在的我国执行现状 | 第17-18页 |
3.2 政府通过立法保障劳工权益 | 第18-20页 |
3.2.1 我国劳动法律政策的演进 | 第18-19页 |
3.2.2 劳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3.3 劳工通过集体行动维护劳工权益 | 第20-24页 |
3.3.1 劳动者的弱势地位 | 第20-22页 |
3.3.2 劳工集体行动愈演愈烈 | 第22-24页 |
第四章 劳工视角下保障劳工权益的协商机制 | 第24-28页 |
4.1 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的作用分析 | 第24-25页 |
4.1.1 对工会和集体谈判的认识 | 第24页 |
4.1.2 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的作用 | 第24-25页 |
4.2 典型国家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的经验 | 第25-28页 |
4.2.1 美国 | 第25-26页 |
4.2.2 日本 | 第26页 |
4.2.3 瑞典 | 第26-28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的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 | 第28-36页 |
5.1 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实践 | 第28-29页 |
5.2 我国目前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5.2.1 从一系列群体事件看中国工会维权职能的缺失 | 第29-30页 |
5.2.2 集体谈判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还基本空白 | 第30-31页 |
5.3 工会与集体谈判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5.3.1 工会组织民主化和群众化程度低 | 第31页 |
5.3.2 工会对企业的依附性较强 | 第31页 |
5.3.3 集体协商制度设计上过于理想化 | 第31页 |
5.3.4 集体协商制度缺乏团结权和集体行动权的保障 | 第31-32页 |
5.4 完善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的途径 | 第32-33页 |
5.4.1 工会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 第32页 |
5.4.2 确保工会的经济独立 | 第32-33页 |
5.4.3 保证工会的行政独立,探索工会干部专职化道路 | 第33页 |
5.5 为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33-36页 |
5.5.1 增强劳工自我保护意识 | 第33-34页 |
5.5.2 赋予劳工集体行动权 | 第34页 |
5.5.3 将罢工等群体性事件引导至劳资谈判框架内 | 第34-35页 |
5.5.4 发挥媒体的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 第35-36页 |
结束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