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第一节 研究史回顾 | 第8-16页 |
一、基本史料刊行状况与相关文献学研究 | 第9-11页 |
二、明末清初政治史相关研究成果 | 第11-14页 |
三、明末清初政治书写研究的新思路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一、研究时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二、政治书写、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本文架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明中叶以降政治书写的时代背景 | 第22-71页 |
第一节 君臣丕隔:明中叶以降政治生态的恶化 | 第22-52页 |
一、朝会奏对制度日益形式化 | 第23-34页 |
二、中央文书传递机制的僵化 | 第34-48页 |
三、明中叶以降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 | 第48-52页 |
第二节 议论难息:明中叶以降政治舆论的活跃 | 第52-69页 |
一、朝野政治舆论状况 | 第52-61页 |
二、官方对政治舆论的控制及其效果 | 第61-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三章 形塑与认同:明末东林党议中的政治书写 | 第71-117页 |
第一节 党议渐起:万历至天启年间政治斗争中的权力博弈 | 第71-82页 |
一、阁部冲突的激化与围绕“国本”问题的争论 | 第72-77页 |
二、东林党比之说的兴起与蔓延 | 第77-80页 |
三、“阉党”与“东林党”对峙局面的最终形成 | 第80-82页 |
第二节 塑造东林:天启朝党议文献对东林形象的书写 | 第82-100页 |
一、天启朝“党录”的编纂与利用 | 第83-91页 |
二、《三朝要典》的编纂与刊行 | 第91-96页 |
三、党议文献中的东林形象书写及其影响 | 第96-100页 |
第三节 追述始末:党争余绪下朝野人士对东林形象的重构与认同 | 第100-116页 |
一、崇祯至弘光朝的党争余绪 | 第100-105页 |
二、朝野士人对东林形象的重构与认同 | 第105-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四章 国变与鼎革:明清易代之际的政治书写 | 第117-168页 |
第一节 国变纪事:音调不一的衍说 | 第117-145页 |
一、甲申年三月十九日:群体记忆中的国变纪念日 | 第117-131页 |
二、多元的述说与想象:亲历纪闻与时事小说中的国变纪事 | 第131-145页 |
第二节 鼎革喧声:易代之际的政权形象与政治认同 | 第145-166页 |
一、逐鹿群雄的号角:易代之际各政权对合法性的述说 | 第145-155页 |
二、天朝上国的倾颓:他者对鼎革史事的认知与形塑 | 第155-166页 |
小结 | 第166-168页 |
第五章 互动与调适:清初政治书写的变化 | 第168-210页 |
第一节 清初政权建设及其对政治书写的影响 | 第168-188页 |
一、清初政治生态的变化 | 第168-175页 |
二、清初文化政策的调整 | 第175-181页 |
三、官方规范政治书写的诉求:以清初“朋党论”为例 | 第181-188页 |
第二节 清初明史修纂活动中的政治书写变化 | 第188-208页 |
一、清初遗民史家的身份认同与明史书写 | 第189-197页 |
二、清初官方导向下的胜朝史事书写 | 第197-204页 |
三、清初明史修纂活动中的书写变化 | 第204-208页 |
小结 | 第208-21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210-214页 |
附录一:明泰昌元年西李近侍李进忠事迹考论 | 第214-230页 |
附录二:明天启朝《天鉴录》考辨 | 第230-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64页 |
古籍文献 | 第243-249页 |
研究论著 | 第249-264页 |
后记 | 第264-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