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公共秩序管理论文

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基于公众参与和国家治理的视角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前言第9-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8页
    一、研究缘起第13-14页
    二、研究对象及其界定第14-16页
    三、文献综述第16-23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3-25页
    五、基本框架与主要观点第25-27页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第27-28页
第二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总体特征与宏观语境第28-48页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总体特征:基于定量分析的结论第28-34页
        一、事件类型特征第28-31页
        二、事件指向特征第31-32页
        三、公众关联性质特征第32-33页
        四、事件发生地特征第33-34页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语境第34-41页
        一、社会转型与集体怨恨的产生第34-36页
        二、权利意识与公众表达的兴起第36-38页
        三、风险社会与新型危机的诞生第38-41页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技术动因第41-46页
        一、聚合:公众参与的网络化链接第41-43页
        二、脱域:集体行动的时空再造第43-45页
        三、极化:传播权力的再中心化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机理第48-71页
    第一节 传播博弈: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多元主体第48-54页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首发媒介分布结构第48-50页
        二、分化的角色: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传统媒体第50-52页
        三、涌现的力量:社交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第52-54页
    第二节 共意建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议题动员第54-63页
        一、戏剧情节与符号表达:共意建构中的信息文本特征第54-57页
        二、边界激活与议题动员:共意建构的双重机制第57-59页
        三、共意建构中的媒介互动:基于“我爸是李刚”事件的定性分析第59-63页
    第三节 应对失当:政府作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的重要参数第63-70页
        一、基于一个政府应对失当案例的考察第64-65页
        二、政府应对失当的主要表现形式第65-68页
        三、政府应对失当导致的衍生效应第68-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网上—网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互动机制第71-93页
    第一节 网上网下互动的事件类型分析第72-76页
        一、基于经验案例的观察第72-74页
        二、诉求类型对网上网下互动的影响第74-76页
    第二节 网上网下互动的条件分析第76-85页
        一、链接:网络社会多元主体的互动策略第76-82页
        二、行动网络:网上网下互动的界面转换第82-84页
        三、决策效应:网上网下互动的触发点第84-85页
    第三节 网上网下互动的模式分析第85-92页
        一、集体行动模式第87-88页
        二、决策压力模式第88-90页
        三、谣言扩散模式第90-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五章 趋势与回应: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及应对第93-114页
    第一节 发展态势:基于三个维度的动态考察第93-101页
        一、基于网民结构变化的维度第93-96页
        二、基于社会思潮变动的维度第96-99页
        三、基于传播技术变革的维度第99-101页
    第二节 权力重构:网络时代的治理危机与执政挑战第101-107页
        一、宏观环境的挑战:网络环境中的治道变革第101-103页
        二、中观机制的挑战:变动格局中的制度调适第103-105页
        三、微观实践的挑战:因应处境中的策略优化第105-107页
    第三节 双重博弈:治理语境中的应对策略第107-112页
        一、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网上—网下互动交集第107-108页
        二、更新解释框架,争夺传播话语权第108-110页
        三、实施分类引导,增强网络动员力第110-111页
        四、推动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第111-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结语第114-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0页
后记第130-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跨境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研究--对国际差异和中国特征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明末清初政治书写研究--以时代变局中的形象塑造与身份认同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