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14-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桩基工程沉降的研究历史与进展 | 第17-27页 |
1.2.1 普通单桩沉降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2 超长单桩沉降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2.3 群桩沉降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2.4 长短组合桩基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2.5 桩基承载力和沉降的时效性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3 桩基沉降计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7-30页 |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8-29页 |
1.4.3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第2章 单桩的工程特性和沉降计算方法 | 第30-45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桩-土接触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30-35页 |
2.2.1 桩-土接触荷载传递模型 | 第30-34页 |
2.2.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4-35页 |
2.3 桩侧土体的沉降分析 | 第35-36页 |
2.4 单桩沉降计算模型 | 第36-40页 |
2.5 单桩沉降实例分析 | 第40-44页 |
2.5.1 算例一 | 第40-41页 |
2.5.2 算例二 | 第41-42页 |
2.5.3 算例三 | 第42-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超长桩沉降计算及工程特性研究 | 第45-63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桩端力与桩端位移计算模型 | 第45-46页 |
3.3 桩侧摩阻力引起的桩端沉降计算 | 第46-49页 |
3.4 桩身混凝土的非线性变形分析 | 第49-50页 |
3.5 超长桩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3.6 工程实例计算 | 第52-55页 |
3.6.1 算例一 | 第52-53页 |
3.6.2 算例二 | 第53-55页 |
3.7 超长桩基有效桩长的讨论 | 第55-6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群桩的工程特性和沉降计算方法 | 第63-80页 |
4.1 引言 | 第63-65页 |
4.2 基于等代墩的群桩沉降计算方法 | 第65-69页 |
4.2.1 规范推荐的等代墩基法 | 第65-66页 |
4.2.2 基于荷载传递的等代墩基法 | 第66-69页 |
4.3 基于相互作用系数的群桩沉降分析 | 第69-76页 |
4.3.1 桩侧土体的相互作用 | 第69-73页 |
4.3.2 桩端土体的相互作用 | 第73-74页 |
4.3.3 桩-桩相互作用系数 | 第74-76页 |
4.4 本文群桩沉降计算方法 | 第76-79页 |
4.4.1 计算方法的推导 | 第76-78页 |
4.4.2 群桩沉降算例 | 第78-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长短组合桩的承载性状与沉降计算 | 第80-103页 |
5.1 引言 | 第80-81页 |
5.2 长短桩相互作用的数值计算分析 | 第81-92页 |
5.2.1 ABAQUS软件及Mohr-Coulomb模型简介 | 第81-83页 |
5.2.2 长短桩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 | 第83-90页 |
5.2.3 桩间距和桩长差对长短桩沉降的影响 | 第90-92页 |
5.3 基于相互作用系数的长短组合桩的沉降计算 | 第92-99页 |
5.3.1 长短桩相互作用系数的计算 | 第92-96页 |
5.3.2 均质土层中单桩沉降推导 | 第96-97页 |
5.3.3 成层土中单桩沉降计算方法 | 第97-98页 |
5.3.4 长短组合桩沉降计算 | 第98-99页 |
5.4 实例分析 | 第99-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6章 桩基承载力和沉降的时效性研究 | 第103-121页 |
6.1 引言 | 第103-104页 |
6.2 桩基承载力的时效性研究 | 第104-111页 |
6.2.1 桩基承载力随时间的变化 | 第104-106页 |
6.2.2 桩基承载力随时间增长的机理 | 第106-111页 |
6.3 桩基长期沉降计算模型的探讨 | 第111-120页 |
6.3.1 模型的提出 | 第112-113页 |
6.3.2 模型参数分析 | 第113-116页 |
6.3.3 长期沉降实例分析 | 第116-12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7章 长短组合桩的工程应用 | 第121-134页 |
7.1 引言 | 第121页 |
7.2 工程概况 | 第121-122页 |
7.3 岩土工程条件和设计条件 | 第122-124页 |
7.4 设计情况 | 第124-125页 |
7.5 桩基检测情况 | 第125-133页 |
7.5.1 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试验 | 第125-127页 |
7.5.2 单桩承载力验算 | 第127-128页 |
7.5.3 桩基承载力和沉降验算 | 第128-133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4-137页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34-135页 |
8.2 建议与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8页 |
附录Ⅰ 长短桩相互作用修正系数 | 第148-151页 |
附录A 作者简历 | 第151-152页 |
附录B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历届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 第152-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