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品质的汽车内部噪声有源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插图索引 | 第13-16页 |
插表索引 | 第1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汽车声品质研究的方法与进展 | 第18-22页 |
1.2.1 声品质主观评价方法 | 第18页 |
1.2.2 声品质客观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1.2.3 汽车声品质客观评价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3 有源噪声控制研究进展 | 第22-29页 |
1.3.1 发展历史 | 第23页 |
1.3.2 应用概况 | 第23-24页 |
1.3.3 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1.3.4 考虑声品质的有源噪声控制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3.5 次级通道建模方法 | 第27-2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3页 |
1.4.1 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30-33页 |
第2章 基于声品质的有源噪声控制算法 | 第33-53页 |
2.1 噪声的声品质评价 | 第33-36页 |
2.1.1 声品质评价方法 | 第33-34页 |
2.1.2 客观声品质评价参量 | 第34-36页 |
2.2 声品质客观参量计算方法 | 第36-42页 |
2.2.1 人耳听觉机理 | 第36-39页 |
2.2.2 响度的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2.2.3 粗糙度的计算方法 | 第40页 |
2.2.4 波动度的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2.2.5 尖锐度的计算方法 | 第41页 |
2.2.6 语言清晰度 | 第41-42页 |
2.3 声品质有源控制算法 | 第42-43页 |
2.3.1 FXLMS算法 | 第42-43页 |
2.3.2 考虑声品质的有源控制算法 | 第43页 |
2.4 声品质有源控制系统仿真与分析 | 第43-51页 |
2.4.1 考虑响度的有源噪声控制系统仿真 | 第43-47页 |
2.4.2 考虑语言清晰度的有源噪声控制系统仿真 | 第47-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3章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与响度的有源噪声控制 | 第53-64页 |
3.1 基于EMD与响度的有源噪声控制方法 | 第53-55页 |
3.1.1 EMD分解方法 | 第53-54页 |
3.1.2 基于EMD与响度的控制系统 | 第54-55页 |
3.2 基于EMD与响度的多通道有源噪声控制系统 | 第55-58页 |
3.3 控制系统仿真 | 第58-63页 |
3.3.1 次级通道传递函数 | 第58页 |
3.3.2 噪声源分解 | 第58-60页 |
3.3.3 残差滤波器设计 | 第60-61页 |
3.3.4 仿真结果 | 第61-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基于电-力-声类比线路法的次级声源模型 | 第64-74页 |
4.1 电-力-声类比线路方法 | 第64-66页 |
4.1.1 电学系统 | 第65页 |
4.1.2 力学系统类比 | 第65-66页 |
4.1.3 声学系统类比 | 第66页 |
4.2 基于电-力-声类比线路法的次级声源模型 | 第66-69页 |
4.2.1 扬声器结构 | 第66-67页 |
4.2.2 电-力-声类比线路耦合模型 | 第67-69页 |
4.3 次级声源的传递函数分析 | 第69-70页 |
4.4 次级声源模型对有源噪声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70-73页 |
4.4.1 收敛范围 | 第70-71页 |
4.4.2 降噪量 | 第71-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次级声源的非线性建模及其影响分析 | 第74-88页 |
5.1 次级声源的非线性建模 | 第74-78页 |
5.1.1 次级声源非线性因素 | 第74-77页 |
5.1.2 类比线路法次级声源非线性模型 | 第77-78页 |
5.2 次级声源非线性的评价 | 第78-79页 |
5.3 非线性模型仿真及实验验证 | 第79-85页 |
5.3.1 次级声源基本参数测试 | 第79页 |
5.3.2 非线性参数的测试 | 第79-81页 |
5.3.3 谐波失真测试与仿真 | 第81-85页 |
5.4 考虑次级声源非线性的有源噪声控制仿真 | 第85-87页 |
5.4.1 不同次级声源模型的降噪效果对比 | 第85-86页 |
5.4.2 非线性大小对降噪效果的影响 | 第86-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6章 汽车内部噪声的有源控制 | 第88-113页 |
6.1 汽车整车的噪声与振动测试 | 第88-91页 |
6.1.1 测试系统 | 第88页 |
6.1.2 传感器布置 | 第88-89页 |
6.1.3 次级通道传递函数测试 | 第89-91页 |
6.1.4 整车噪声与振动测试工况 | 第91页 |
6.2 整车车内噪声的有源控制仿真 | 第91-103页 |
6.2.1 汽车加速工况 | 第91-97页 |
6.2.2 发动机加速运行工况 | 第97-100页 |
6.2.3 怠速工况 | 第100-101页 |
6.2.4 匀速工况 | 第101-103页 |
6.3 汽车零部件噪声有源控制仿真 | 第103-112页 |
6.3.1 空调系统噪声控制 | 第103-106页 |
6.3.2 冷却风扇噪声控制 | 第106-109页 |
6.3.3 车窗升降系统噪声控制 | 第109-11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第113-114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目录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