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植物生态学论文

黄土高原子午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时空格局与过程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1页
目录第12-16页
图清单第16-18页
表清单第18-19页
第1章 引言第19-35页
    1.1 研究背景第19-22页
    1.2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第22-31页
        1.2.1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第23-25页
        1.2.2 物种多样性格局与尺度第25-29页
        1.2.3 物种多样性格局与群落构建第29-30页
        1.2.4 群落构建与群落物种组成(功能群)第30-31页
    1.3 本研究的针对性—黄土高原物种多样性研究第31-33页
    1.4 本研究的目标及意义第33-35页
        1.4.1 研究目标第33页
        1.4.2 研究意义第33-35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35-47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35-37页
        2.1.1 自然概况第35-36页
        2.1.2 森林变迁概况第36-37页
        2.1.3 主要植被类型第37页
    2.2 研究内容第37-40页
        2.2.1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时间格局第37-38页
        2.2.2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以辽东栎群落为例)第38页
        2.2.3 人工油松林与天然辽东栎林物种多样性格局比较第38-40页
    2.3 研究方法第40-47页
        2.3.1 野外调查第40页
        2.3.2 环境测定第40-41页
        2.3.3 数据处理第41-47页
第3章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α多样性格局第47-55页
    3.1 研究方法第48-49页
        3.1.1 样地调查第48-49页
        3.1.2 物种多样性测度第49页
        3.1.3 数据分析第4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9-52页
        3.2.1 物种丰富度格局第49-50页
        3.2.2 物种均匀度格局第50-51页
        3.2.3 Shannon多样性格局第51-52页
    3.3 讨论第52-54页
        3.3.1 物种多样性格局第52-53页
        3.3.2 中期丰富度假说第53-54页
    3.4 小结第54-55页
第4章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β多样性格局第55-65页
    4.1 研究方法第57-58页
        4.1.1 样地调查第57页
        4.1.2 β多样性的测度及加性分配第57-58页
        4.1.3 数据处理第5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8-61页
        4.2.1 β多样性的变化第58页
        4.2.2 β多样性成分的变化第58-61页
    4.3 讨论第61-63页
    4.4 小结第63-65页
第5章 黄土高原森林群落的构建过程第65-83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6-69页
        5.1.1 样地设置第66页
        5.1.2 样方调查与环境测定第66-67页
        5.1.3 物种组成与典范变异分解第67-68页
        5.1.4 Mantel检验第68-69页
    5.2 结果第69-75页
        5.2.1 群落物种组成第69-71页
        5.2.2 典范变异分解第71-73页
        5.2.3 Mantel检验第73-75页
    5.3 讨论第75-77页
    5.4 小结第77-83页
第6章 天然辽东栎林的物种多样性格局第83-97页
    6.1 方法第85-87页
        6.1.1 样地设置第85页
        6.1.2 物种多样性的加性分配第85-86页
        6.1.3 典范变异分解第86-87页
        6.1.4 Mantel检验第87页
    6.2 结果第87-92页
        6.2.1 物种多样性格局第88-90页
        6.2.2 典范变异分解第90-92页
        6.2.3 Mantel检验第92页
    6.3 讨论第92-95页
    6.4 小结第95-97页
第7章 人工油松林的物种多样性格局第97-109页
    7.1 研究方法第98-100页
        7.1.1 样地调查第98页
        7.1.2 物种组成分析第98页
        7.1.3 物种多样性的加性分配第98-100页
        7.1.4 典范变异分解第100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100-104页
        7.2.1 物种组成第101页
        7.2.2 物种多样性第101-103页
        7.2.3 典范变异分解第103-104页
    7.3 讨论第104-106页
    7.4 小结第106-109页
第8章 人工油松林与天然辽东栎林多样性格局与过程比较第109-125页
    8.1 方法第111-113页
        8.1.1 取样设计第111页
        8.1.2 数据分析第111-113页
    8.2 结果第113-119页
        8.2.1 物种组成第113-114页
        8.2.2 物种多样性第114-116页
        8.2.3 典范变异分解第116-117页
        8.2.4 Mantel检验第117-119页
    8.3 讨论第119-123页
        8.3.1 物种组成第119-120页
        8.3.2 物种多样性第120-121页
        8.3.3 群落构建机制第121-123页
    8.4 小结第123-125页
第9章 结论与启示第125-137页
    9.1 主要结论第125-128页
        9.1.1 时间尺度第125-127页
        9.1.2 空间尺度第127-128页
    9.2 启示第128-130页
        9.2.1 理论上第128-129页
        9.2.2 实践上第129-130页
    9.3 特色与创新第130页
    9.4 不足与展望第130-137页
        9.4.1 尺度的主观性第130-132页
        9.4.2 物种性状及其功能群的重要性第132-133页
        9.4.3 种库的变异性第133-135页
        9.4.4 人工林树种本身的特异性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9页
参与研究项目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桩—土相对位移的桩基沉降计算及桩基时效性研究
下一篇: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融资运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