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1 攻击性的内涵及其理论 | 第9-13页 |
1.1 攻击性的内涵 | 第9-10页 |
1.2 攻击性的理论 | 第10-13页 |
2 外显攻击性与内隐攻击性的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2.1 外显攻击性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15页 |
2.2 内隐攻击性的形成机制及其测量方法 | 第15-18页 |
3 注意偏向的含义 | 第18-19页 |
4 注意偏向的主要研究范式 | 第19-21页 |
4.1 stroop范式 | 第19页 |
4.2 点探测范式 | 第19-20页 |
4.3 线索靶子范式 | 第20页 |
4.4 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 | 第20-21页 |
5 解释注意偏向的理论 | 第21-23页 |
5.1 注意偏向的生物学理论 | 第21页 |
5.2 注意成分理论 | 第21-22页 |
5.3 注意资源有限理论 | 第22页 |
5.4 图式理论 | 第22页 |
5.5 注意控制理论 | 第22-23页 |
6 攻击性水平对注意偏向的影响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5-28页 |
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2 问题提出 | 第25-26页 |
3 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3.1 理论意义 | 第26-27页 |
3.2 实际意义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8-44页 |
1 实验一:不同攻击水平者对不同情绪类型面孔表情的注意偏向研究 | 第28-36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1.4 讨论 | 第34-35页 |
1.5 结论 | 第35-36页 |
2 实验二:不同攻击水平者对不同情绪类型面孔表情的注意偏向机制 | 第36-44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2.4 讨论 | 第42-43页 |
2.5 结论 | 第43-44页 |
第四部分 结论与总结 | 第44-48页 |
1 研究的总讨论 | 第44-45页 |
2 研究的总结论 | 第45-46页 |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