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1 研究的重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14页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社区脆弱性研究综述 | 第15-30页 |
2.1 社区脆弱性内涵分析 | 第15-19页 |
2.2 社区脆弱性评估方法比较 | 第19-23页 |
2.2.1 国际研究成果 | 第19-21页 |
2.2.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21-23页 |
2.3 非传统安全视阈下的社区脆弱性研究 | 第23-30页 |
2.3.1 非传统安全危机的脆弱性解读 | 第23-24页 |
2.3.2 非传统安全的价值基点 | 第24-26页 |
2.3.3 非传统安全的应对范式 | 第26-30页 |
3 社区脆弱性:内涵与评估方法 | 第30-41页 |
3.1 社区脆弱性的内涵 | 第30-32页 |
3.2 致灾脆弱性评估 | 第32-35页 |
3.2.1 致灾因子的发生强度测定 | 第33-34页 |
3.2.2 致灾因子的发生频率测定 | 第34页 |
3.2.3 致灾因子的致灾等级评估 | 第34-35页 |
3.3 承灾脆弱性评估 | 第35-39页 |
3.3.1 物理因素 | 第35-37页 |
3.3.2 人口因素 | 第37页 |
3.3.3 经济因素 | 第37-38页 |
3.3.4 安保因素 | 第38页 |
3.3.5 社区承灾体脆弱性综合评价 | 第38-39页 |
3.4 抗灾脆弱性评估 | 第39-40页 |
3.5 社区脆弱性的综合评价 | 第40-41页 |
4 基于杭州市社区的脆弱性评估 | 第41-56页 |
4.1 新老社区致灾性的比较 | 第41-45页 |
4.2 新老社区承灾性的比较 | 第45-49页 |
4.3 新老社区抗灾性的比较 | 第49-52页 |
4.4 社区脆弱性的综合计算 | 第52-53页 |
4.5 社区脆弱性的问题分析 | 第53-56页 |
5 社区脆弱性的安全治理路径 | 第56-63页 |
5.1 治理基础——共同体意识 | 第57-58页 |
5.2 治理结构——全员参与 | 第58-59页 |
5.3 治理向度——全方位联动 | 第59-60页 |
5.4 治理范围——无边界合作 | 第60-61页 |
5.5 治理框架——全过程应对 | 第61-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一 量表研究辅助说明 | 第70-76页 |
问卷一基于Delphi法的“脆弱性抗灾能力”指标设计 | 第72-74页 |
问卷二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重要度比较调查表 | 第74-76页 |
附录二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社区抗灾能力指标权重数据表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