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对话教学”的内涵及理论支撑 | 第10-15页 |
一、 “对话教学”的内涵 | 第10-12页 |
(一) “对话”的本质 | 第10页 |
(二) “对话教学”的本质 | 第10页 |
(三) “对话教学”的特点 | 第10-11页 |
(四) “对话教学”的任务 | 第11-12页 |
二、 “对话教学”的理论支撑 | 第12-15页 |
(一)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 | 第12页 |
(二) 合作教育理论 | 第12-13页 |
(三)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 第13页 |
(四) 创新教育理论 | 第13页 |
(五) 交往教学理论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中学语文课堂中“对话教学”的缺失与不足 | 第15-20页 |
一、 教师主要与“好学生”的对话 | 第15页 |
二、 “对话”即是“你问我答”式 | 第15-16页 |
三、 被“掐灭”的对话 | 第16页 |
四、 毫无效果的对话 | 第16页 |
五、 教师带有“权威”性的对话 | 第16-17页 |
六、 过于随意的对话 | 第17-20页 |
第三章 关于“对话教学”缺憾产生原因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 第20-32页 |
一、 “对话教学”缺憾产生原因的分析 | 第20-22页 |
(一) 教师深层意识中的师道尊严观念 | 第20页 |
(二) 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 | 第20-21页 |
(三) 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 | 第21页 |
(四) 教师内在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内涵 | 第21页 |
(五) 教师对其自身教学个性的认识 | 第21-22页 |
二、 避免“对话教学”缺憾产生的办法 | 第22-25页 |
(一) 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 | 第22页 |
(二) 科学迁移语文教育的中心 | 第22-23页 |
(三) 及时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 第23页 |
(四) 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 第23-24页 |
(五) 充分开展阅读思考 | 第24页 |
(六) 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 第24-25页 |
三、 避免“对话教学”缺憾产生实施策略 | 第25-30页 |
(一)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应答,调动对话进展 | 第26页 |
(二) 运用问题反弹,激发学生对话 | 第26页 |
(三) 联系生活经验,实现直观对话 | 第26页 |
(四) 结合文化探索,深入对话内涵 | 第26-27页 |
(五) 充分掌握对话教学的操作环节 | 第27-30页 |
四、 | 第30-32页 |
(一) 对话的组织形式要多样 | 第30页 |
(二) 对话不能流于形式 | 第30页 |
(三) 课堂对话要给与学生保留意见的权利 | 第30-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后记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