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理论意义 | 第9页 |
2、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本文的结构 | 第9-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 第11页 |
2、学习适应性 | 第11-12页 |
3、公立学校 | 第12页 |
二、国内外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 第12-17页 |
1、国外有关学习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国内有关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成果 | 第14-17页 |
三、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 第17页 |
1、主观因素 | 第17页 |
2、客观因素 | 第17页 |
四、已有研究不足及本研究的出发点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一、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设计 | 第19-21页 |
1、当前学习适应性的测查工具 | 第19-20页 |
2、本次调查问卷设计 | 第20-21页 |
二、调查样本选择与实施 | 第21-23页 |
1、调查样本选择 | 第21页 |
2、施测过程 | 第21-23页 |
第四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调查结果 | 第23-40页 |
一、调查样本的人口学变量分布 | 第23-25页 |
二、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25页 |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1、学习适应性得分的描述统计 | 第25-26页 |
2、学习适应性等级的描述统计 | 第26-29页 |
3、学习适应性各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29-31页 |
四、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的因素检验结果 | 第31-38页 |
1、性别 | 第31-32页 |
2、独生子女 | 第32页 |
3、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 | 第32-33页 |
4、有自己的房间 | 第33-34页 |
5、爸爸妈妈经常给自己买文具或辅导书 | 第34-35页 |
6、参加兴趣班或者辅导班 | 第35-36页 |
7、在学校时的心情 | 第36页 |
8、在家里(包括上补习班或请家教)每天学习几小时 | 第36-37页 |
9、平均睡眠时间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的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一、外来务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的现状 | 第40-41页 |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剖析 | 第41-45页 |
1、学生个人因素 | 第41-43页 |
2、家长因素 | 第43-44页 |
3、学校因素 | 第44-45页 |
第六章 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的建议 | 第45-51页 |
一、家长方面 | 第45-47页 |
1、尽量考虑把孩子带在身边 | 第45页 |
2、给孩子创造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 | 第45-46页 |
3、学习上的鼓励远大于金钱上的鼓励 | 第46页 |
4、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第46页 |
5、千方百计保障孩子充足睡眠 | 第46-47页 |
6、鼓励孩子建立“朋友圈”,增进同伴情感 | 第47页 |
二、学校方面 | 第47-48页 |
1、精简家庭作业,缩短作业时间 | 第47页 |
2、活跃校园气氛,增进学生感知 | 第47-48页 |
3、建立家校合作平台,加强互动沟通 | 第48页 |
三、社会方面 | 第48-50页 |
1、充分发挥监督功能,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权益 | 第48-49页 |
2、组建“爱心家教”团体,指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 | 第49页 |
3、加强弱势群体关怀,健全社会保障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