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西藏农村低等级公路现状调查 | 第15-27页 |
2.1 调查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2.2 调查的范围、内容和方法 | 第15页 |
2.2.1 调查的内容 | 第15页 |
2.2.2 调查的方法 | 第15页 |
2.3 西藏农村低等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调查 | 第15-17页 |
2.3.1 农村公路现状技术等级构成情况 | 第16页 |
2.3.2 农村公路路面等级构成情况 | 第16-17页 |
2.4 西藏农村低等级公路路面结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7-19页 |
2.5 西藏农村低等级公路筑路材料调查与分析 | 第19-20页 |
2.6 西藏农村低等级公路路面病害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0-25页 |
2.7 本章小节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西藏环境条件和公路自然气候 | 第27-35页 |
3.1 西藏环境条件 | 第27-30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7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27-28页 |
3.1.3 气候、水文特征 | 第28-30页 |
3.2 西藏公路气候区划 | 第30-31页 |
3.3 西藏沥青路面气候分区 | 第31-32页 |
3.4 西藏独特的环境气候条件对公路建设的影响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西藏农村公路交通等级及土基强度等级的划分 | 第35-51页 |
4.1 西藏农村公路交通参数分析 | 第35-40页 |
4.1.1 标准轴载 | 第35页 |
4.1.2 轴载换算 | 第35-37页 |
4.1.3 设计年限 | 第37-38页 |
4.1.4 交通增长率 | 第38页 |
4.1.5 累计当量轴次 | 第38-40页 |
4.2 西藏农村公路交通等级 | 第40-43页 |
4.2.1 沥青路面交通等级的确定 | 第41-43页 |
4.2.2 水泥路面交通等级的确定 | 第43页 |
4.3 西藏农村公路土基强度分析 | 第43-44页 |
4.3.1 改建公路土基 | 第43-44页 |
4.3.2 新建公路土基 | 第44页 |
4.4 西藏农村公路土基强度等级划分 | 第44-50页 |
4.4.1 沥青路面土基强度等级的划分 | 第45-47页 |
4.4.2 水泥路面土基强度等级的划分 | 第47-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西藏农村低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研究 | 第51-68页 |
5.1 西藏农村低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分析 | 第51-53页 |
5.1.1 沥青混凝土路面 | 第51页 |
5.1.2 沥青贯入式路面与沥青表面处治 | 第51-52页 |
5.1.3 沥青碎石路面 | 第52-53页 |
5.2 西藏农村低等级公路沥青路面面层材料选择及材料设计参数 | 第53-54页 |
5.3 西藏农村低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基层类型的选择及材料参数 | 第54-56页 |
5.3.1 粒料类基层 | 第54-55页 |
5.3.2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 | 第55-56页 |
5.4 西藏农村低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结构层参数研究 | 第56-58页 |
5.5 西藏农村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推荐 | 第58-67页 |
5.5.1 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原则 | 第58-59页 |
5.5.2 沥青路面典型路面结构推荐 | 第59-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西藏农村低等级公路水泥路面典型结构研究 | 第68-78页 |
6.1 西藏农村低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 | 第68-69页 |
6.2 西藏农村低等级公路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 第69页 |
6.3 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设计标准 | 第69-72页 |
6.4 西藏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层的选择和参数确定 | 第72-73页 |
6.4.1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材料设计参数 | 第72-73页 |
6.4.2 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 | 第73页 |
6.4.3 水泥混凝土板设计参数 | 第73页 |
6.5 西藏农村低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推荐 | 第73-76页 |
6.5.1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原则 | 第73-74页 |
6.5.2 水泥混凝土路面典型结构推荐 | 第74-7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8-8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8页 |
7.2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