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导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 | 第11页 |
1.1.2 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 | 第11-12页 |
1.1.3 地方发展实际的需要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可能存在的创新和不足 | 第16-17页 |
2 基层商会组织与乡村社会治理 | 第17-23页 |
2.1 基层商会组织 | 第17-18页 |
2.1.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2 商会组织的性质 | 第18页 |
2.2 乡村社会治理 | 第18-20页 |
2.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2.2 目前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9-20页 |
2.3 基层商会组织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关系 | 第20-21页 |
2.4 我国其他地区商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探索 | 第21-23页 |
2.4.1 云浮市乡贤理事会 | 第21页 |
2.4.2 温州商会 | 第21-23页 |
3 水北商会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做法与成效 | 第23-42页 |
3.1 水北商会的成立 | 第23-29页 |
3.1.1 背景 | 第23-24页 |
3.1.2 水北商会的基本情况 | 第24-26页 |
3.1.3 水北商会党委的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3.1.4 水北商会与商会党委的关系 | 第28-29页 |
3.2 主要做法 | 第29-36页 |
3.2.1 参与经济建设 | 第29-30页 |
3.2.2 参与文化建设 | 第30-33页 |
3.2.3 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第33-34页 |
3.2.4 参与社会建设 | 第34-36页 |
3.3 成效 | 第36-42页 |
3.3.1 在经济发展方面 | 第37-38页 |
3.3.2 在社会维稳方面 | 第38-39页 |
3.3.3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 | 第39-41页 |
3.3.4 在党群干群建设方面 | 第41-42页 |
4 水北商会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4.1 存在问题 | 第42-43页 |
4.1.1 水北商会独立作用难发挥 | 第42-43页 |
4.1.2 政府与商会互动的负外部效应 | 第43页 |
4.1.3 部分商会会员过分注重互益性 | 第43页 |
4.2 原因分析 | 第43-46页 |
4.2.1 商会内部因素 | 第43-44页 |
4.2.2 政府因素 | 第44-45页 |
4.2.3 企业因素 | 第45-46页 |
5 基层商会组织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启示及建议 | 第46-51页 |
5.1 启示 | 第46-48页 |
5.1.1 发挥基层商会作用是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有益探索 | 第46页 |
5.1.2 发挥基层商会作用是推进非公企业党建有效途径 | 第46-47页 |
5.1.3 发挥基层商会作用是推进基层治理的有益补充 | 第47页 |
5.1.4 借力基层商会是改进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方式 | 第47-48页 |
5.2 建议 | 第48-51页 |
5.2.1 构建政策导向机制 | 第48-49页 |
5.2.2 构建引导服务机制 | 第49页 |
5.2.3 构建互动发展机制 | 第49-50页 |
5.2.4 构建管理参与机制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A 关于筹备成立江西省新余市水北商会的请示报告 | 第55-56页 |
附录B 首届新余市水北商会会员登记(申请)表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