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声学论文

音质仿真技术在厅堂言语可懂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1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8-9页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9-10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0-11页
2 音质仿真技术用于厅堂言语可懂度评价概况第11-24页
    2.1 相关概念第11-20页
        2.1.1 音质仿真技术第11-13页
            2.1.1.1 音质仿真技术概况第11-12页
            2.1.1.2 音质仿真软件ODEON第12-13页
            2.1.1.3 音质仿真的基本计算原理第13页
        2.1.2 厅堂言语可懂度第13-18页
            2.1.2.1 厅堂言语可懂度的客观评价方式第14-17页
            2.1.2.2 厅堂言语可懂度的主观评价方式第17-18页
        2.1.3 术语说明第18-20页
    2.2 相关研究综述第20-24页
        2.2.1 音质仿真技术应用研究进展第20-21页
        2.2.2 音质仿真技术用于言语可懂度评价的研究情况第21-24页
3 基于音质仿真技术的厅堂言语可懂度评价方法研究第24-47页
    3.1 实验研究的条件设计第24-26页
        3.1.1 建筑厅堂类型第24-25页
        3.1.2 噪声条件类型第25-26页
    3.2 音质仿真模型等效第26-41页
        3.2.1 仿真厅堂空间模型等效第27-30页
        3.2.2 仿真空间界面等效——模型吸声系数和散射系数第30-31页
        3.2.3 发声端等效——仿真声源第31-38页
        3.2.4 受声端等效——可听化模拟的实现第38-41页
            3.2.4.1 通过音质仿真实现可听化模拟的基本原理第38-39页
            3.2.4.2 人工头函数的选择第39-41页
    3.3 计算参数的设定第41-43页
    3.4 基于音质仿真的言语可懂度客观评价流程第43-45页
    3.5 基于音质仿真的言语可懂度主观评价流程第45-47页
        3.5.1 主观听音信号第45页
        3.5.2 听音实验第45-47页
4 基于音质仿真技术的厅堂言语可懂度评价结果第47-68页
    4.1 声学模型等效的结果第47-50页
    4.2 基于仿真的言语可懂度评价结果第50-58页
        4.2.1 STI的仿真结果第50-53页
        4.2.2 基于仿真的主观评价结果第53-54页
        4.2.3 言语可懂度主客观评价关系曲线第54-58页
    4.3 音质仿真言语可懂度与现场实测评价结果的对比第58-68页
        4.3.1 仿真与实测的语音传输指数STI对比第58-60页
            4.3.1.1 STI的现场实测第58-59页
            4.3.1.2 仿真与实测STI结果对比第59-60页
        4.3.2 基于仿真与实测的主观评价实验结果对比第60-66页
            4.3.2.1 基于现场实测的主观评价听音信号第60-61页
            4.3.2.2 听音测试流程第61-63页
            4.3.2.3 仿真与实测主观评价结果对比第63-66页
        4.3.3 实测与仿真的言语可懂度主客观关系曲线对比第66-68页
结论与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附表A 音质仿真与现场实测房间声学参量对比数据表第72-78页
附表B 音质仿真用于建筑厅堂言语可懂度主、客观评价结果第78-80页
附表C 仿真听音信号听音人言语可懂度主观评价得分第80-82页
附表D 基于现场实测的厅堂言语可懂度主、客观评价结果第82-84页
附表E 实测听音信号言语可懂度主观评价得分第84-86页
附录F 三个实际声源的水平和垂直方向指向性图案第86-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iPESC平台的非线性纤维梁单元开发
下一篇:电梯对重系统抗震模型试验及其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