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一) 地方高校的界定与特征 | 第12-13页 |
(二) 就业能力的内涵与准公共物品属性定位 | 第13-14页 |
二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一)财政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 第14-15页 |
(二) 地方高校教育供给与就业的关联性 | 第15页 |
(三) 地方高校课程设置是就业能力供给的主要方式 | 第15-16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一) 教育学视角下高校教育准公共物品供给与课程设置的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二) 经济学视角下课程设置供给与就业需求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第二章 供给侧财政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 第22-36页 |
一 课程设置体现的教育目标供给 | 第22-23页 |
二 课程设置的结构现状 | 第23-29页 |
(一) 经济类与非经济类课程设置的种类结构 | 第23-24页 |
(二) 经济类与非经济类课程的课时结构 | 第24-26页 |
(三) 选修课程设置的结构 | 第26-27页 |
(四) 实践课程设置的结构 | 第27-29页 |
三 课程设置的内容供给 | 第29-36页 |
(一) 注重意识导向的课程内容 | 第29-31页 |
(二) 传授方法供给的课程内容 | 第31页 |
(三) 供给基本知识的课程内容 | 第31-32页 |
(四) 提高综合能力的课程内容 | 第32-36页 |
第三章 就业需求导向下财政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 第36-42页 |
一 财政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与就业能力存在差距 | 第36-37页 |
(一) 社会需求分析 | 第36页 |
(二) 就业能力培养的客观标准分析 | 第36-37页 |
(三)就业能力供给与社会需求差距 | 第37页 |
二 就业需求导向下财政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 第37-42页 |
(一) 意识导向类课程供给错位 | 第37-39页 |
(二) 缺乏方法传授类的课程供给 | 第39页 |
(三) 知识学习类课程供给失衡 | 第39-41页 |
(四) 能力培养类课程供给不足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财政专业课程设置弱供给就业能力的原因分析 | 第42-48页 |
一 高校培养目标的名义化 | 第42页 |
二 就业能力供给的功能趋弱 | 第42-44页 |
(一) 社会意识导向功能弱化 | 第43页 |
(二) 缺乏对方法形成的有效供给 | 第43页 |
(三) 缺乏对知识学习的有效供给 | 第43-44页 |
(四) 缺乏对能力培养的有效供给 | 第44页 |
三 教育相关者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 第44-45页 |
四 专业课程设置的保障体系名存实亡 | 第45页 |
五 社会大环境的不利影响 | 第45-48页 |
第五章 强化财政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供给的课程设置对策体系 | 第48-54页 |
一 优化财政专业课程结构,确立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 第48页 |
二 加强衔接市场,完善财政专业课程设置 | 第48-50页 |
(一) 增加意识导向类的课程 | 第48-49页 |
(二) 开设方法传授类课程 | 第49页 |
(三) 优化知识学习类课程 | 第49-50页 |
(四) 创新能力培养类课程 | 第50页 |
三 强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 第50-51页 |
四 加强保障与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 第51-54页 |
(一) 构建和完善课程设置的程序和方法 | 第51页 |
(二) 建立课程持续改进机制 | 第51-52页 |
(三) 建立课程设置和实施的保障机制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