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24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8-13页 |
1.3 压缩空气发动机国外和国内的发展状况 | 第13-23页 |
1.3.1 压缩空气发动机的发展历史 | 第13页 |
1.3.2 压缩空气发动机的国外发展状况 | 第13-21页 |
1.3.3 压缩空气发动机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2 压缩空气发动机的设计计算 | 第24-41页 |
2.1 压缩空气发动机设计目的 | 第24-26页 |
2.2 压缩空气发动机理论循环过程 | 第26-28页 |
2.3 压缩空气发动机理论设计主要计算公式 | 第28-31页 |
2.4 压缩空气发动机理论计算 | 第31-34页 |
2.5 压缩空气发动机配气相位及配气阀的设计 | 第34-40页 |
2.5.1 压缩空气发动机理论配气相位 | 第34-35页 |
2.5.2 传统工业气马达配气机构 | 第35-37页 |
2.5.3 压缩空气发动机新型配气机构 | 第37-39页 |
2.5.4 压缩空气发动机实际配气相位 | 第39-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压缩空气发动机的主要部件设计 | 第41-52页 |
3.1 压缩空气发动机的气缸排布 | 第41页 |
3.2 压缩空气发动机润滑系统 | 第41-43页 |
3.3 压缩空气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 | 第43-46页 |
3.4 压缩空气发动机气缸设计 | 第46-47页 |
3.5 压缩空气发动机活塞及活塞环设计 | 第47-50页 |
3.6 压缩空气发动机真实结构图 | 第50-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压缩空气发动机系统的能量损失分析 | 第52-60页 |
4.1 压缩空气发动机总能量来源 | 第52页 |
4.2 压缩空气发动机系统能量主要损失环节 | 第52-53页 |
4.3 (?)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法 | 第53-54页 |
4.4 压缩空气发动机整个过程(?)损失分析 | 第54-57页 |
4.4.1 高压气罐中的(?)损失 | 第54-55页 |
4.4.2 高压空气经过减压阀的(?)损失 | 第55-57页 |
4.4.3 高压空气在气缸内的(?)损失 | 第57页 |
4.5 压缩空气发动机理论(?)损失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7-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5 压缩空气发动机的改进策略 | 第60-63页 |
5.1 压缩空气发动机高压进气和多级膨胀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