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 2 中国钢琴改编作品简要概述 | 第18-23页 |
| 2.1 中国钢琴改编作品的类别 | 第18-21页 |
| 2.2 中国民族吹管乐改编钢琴作品概况 | 第21-23页 |
| 2.2.1 中国民族吹管乐改编钢琴作品发展历程 | 第21页 |
| 2.2.2 中国民族吹管乐器基本特性 | 第21-23页 |
| 3 四首钢琴改编作品简介 | 第23-27页 |
| 3.1 笛曲《冀北笛音》《喜相逢》 | 第23-25页 |
| 3.2 唢呐曲《百鸟朝凤》 | 第25页 |
| 3.3 芦笙曲《苗岭笙舞》 | 第25-27页 |
| 4 四首钢琴改编作品的创作特征 | 第27-43页 |
| 4.1 钢琴技法特征 | 第27-34页 |
| 4.1.1 装饰音模拟吹管乐器的技法运用 | 第27-31页 |
| 4.1.2 节奏音型呈现吹管乐器的音乐形象 | 第31-34页 |
| 4.2 多声语言特征 | 第34-39页 |
| 4.2.1 和声特点丰富吹管乐器的音响色彩 | 第34-37页 |
| 4.2.2 多样织体延伸吹管乐器的立体色彩 | 第37-39页 |
| 4.3 民族音调特征 | 第39-43页 |
| 4.3.1 五声调式运用展现吹管乐器的民族色彩 | 第39-41页 |
| 4.3.2 传统音调的创新凸显吹管乐器的民族色彩 | 第41-43页 |
| 5 四首钢琴改编作品表现吹管乐音响的演奏要领 | 第43-53页 |
| 5.1 演奏技法体现吹管乐器的个性音响 | 第43-51页 |
| 5.1.1 节奏感 | 第43-44页 |
| 5.1.2 触键法 | 第44-48页 |
| 5.1.3 踏板运用 | 第48-49页 |
| 5.1.4 力度变化 | 第49-51页 |
| 5.2 演奏联想延展吹管乐器的个性音响 | 第51-53页 |
| 5.2.1 对吹管乐音色的联想 | 第51-52页 |
| 5.2.2 音乐情景联想 | 第52-53页 |
| 6 关于中国民族吹管乐改编钢琴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思考 | 第53-59页 |
| 6.1 中国民族吹管乐改编钢琴作品的艺术价值 | 第53-55页 |
| 6.1.1 展现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内涵 | 第53-54页 |
| 6.1.2 调动钢琴丰富的表现力 | 第54-55页 |
| 6.2 对中国民族吹管乐改编钢琴作品的思考 | 第55-59页 |
| 6.2.1 传统与创新双向发展 | 第55-56页 |
| 6.2.2 创作、演奏与审美的协调发展 | 第56-58页 |
| 6.2.3 秉承吸收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 | 第58-59页 |
| 结语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