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2.1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2.2 XBRL | 第10-11页 |
1.2.3 XBRL实施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15-28页 |
2.1 XBRL的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2.1.1 XBRL的产生背景 | 第15页 |
2.1.2 XBRL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3 XBRL技术框架 | 第16-17页 |
2.2 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 第17-20页 |
2.2.1 基本涵义 | 第17-18页 |
2.2.2 基本质量特征 | 第18-19页 |
2.2.3 IASB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评测体系 | 第19页 |
2.2.4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第19-20页 |
2.3 XBRL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3.1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机 | 第20-21页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页 |
2.4 XBRL财务报告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 | 第22-25页 |
2.4.1 XBRL对可靠性的影响 | 第23页 |
2.4.2 XBRL对可理解性的影响 | 第23页 |
2.4.3 XBRL对可比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2.4.4 XBRL对相关性的影响 | 第24页 |
2.4.5 XBRL对重要性的影响 | 第24页 |
2.4.6 XBRL对谨慎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7 XBRL对及时性的影响 | 第25页 |
2.5 我国XBRL应用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3 XBRL实施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模型设计 | 第28-34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3.2 盈余管理及其计量方法 | 第29-31页 |
3.2.1 盈余管理 | 第29页 |
3.2.2 会计盈余质量法 | 第29-30页 |
3.2.3 信息披露法 | 第30页 |
3.2.4 修正Jones模型 | 第30-31页 |
3.3 变量选取 | 第31-33页 |
3.3.1 被解释变量 | 第31页 |
3.3.2 解释变量 | 第31-33页 |
3.4 模型建立 | 第33-34页 |
4 XBRL实施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4-45页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4页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及T检验 | 第34-37页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6页 |
4.2.2 各变量实施XBRL前后的均值T检验 | 第36-37页 |
4.3 单位根检验 | 第37-38页 |
4.4 回归分析 | 第38-43页 |
4.4.1 总体研究样本回归分析 | 第38-40页 |
4.4.2 按交易所分类样本回归分析 | 第40-43页 |
4.5 实证研究结果 | 第43-45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5-51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45-46页 |
5.2 推行XBRL及通用分类标准的建议 | 第46-49页 |
5.2.1 充分发掘企业应用XBRL的积极性 | 第46-47页 |
5.2.2 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XBRL的宣传、普及和人才培养 | 第47页 |
5.2.3 完善公司治理架构 | 第47-48页 |
5.2.4 建立综合多层次的信息安全体系 | 第48-49页 |
5.3 研究的局限 | 第49页 |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49-50页 |
5.5 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57页 |
导师简介 | 第57-58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