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动平衡理论 | 第12-15页 |
1.2.1 不平衡量的表示方法 | 第12页 |
1.2.2 不平衡量的分布 | 第12-14页 |
1.2.3 不平衡量校正的力学基础 | 第14-15页 |
1.3 动平衡设备 | 第15-20页 |
1.3.1 平衡测试机的分类 | 第15-16页 |
1.3.2 平衡测试机的发展历史 | 第16页 |
1.3.3 动平衡方法 | 第16-17页 |
1.3.4 不平衡量校正方法 | 第17-18页 |
1.3.5 平衡修正设备性能指标 | 第18-20页 |
1.4 振动信号检测和处理方法 | 第20-21页 |
1.4.1 滤波技术 | 第20-21页 |
1.4.2 振动信号分析和提取技术 | 第21页 |
1.5 立式动平衡设备的现状 | 第21-23页 |
1.6 不平衡量去重方法 | 第23-24页 |
1.7 小结 | 第24-25页 |
第2章 盘状立式硬支撑全自动平衡修正系统的整体构架 | 第25-38页 |
2.1 功能描述 | 第25-27页 |
2.2 机械子系统 | 第27-32页 |
2.2.1 平衡测量装置 | 第27-28页 |
2.2.2 驱动部件 | 第28页 |
2.2.3 膨胀夹具 | 第28-29页 |
2.2.4 抱紧夹具 | 第29-31页 |
2.2.5 去重装置 | 第31页 |
2.2.6 防护装置 | 第31-32页 |
2.3 测控子系统 | 第32-36页 |
2.3.1 测控子系统的硬件 | 第33-34页 |
2.3.2 测控子系统的软件程序 | 第34-36页 |
2.4 盘状立式硬支撑全自动平衡修正系统样机 | 第36-37页 |
2.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平衡测试机动力学特性及测控电路 | 第38-48页 |
3.1 立式硬支撑平衡测试机动力学特性 | 第38-41页 |
3.1.1 运动方程 | 第38-40页 |
3.1.2 动力学特性 | 第40页 |
3.1.3 刚度分配 | 第40-41页 |
3.2 测控电路 | 第41-44页 |
3.2.1 压电效应 | 第41页 |
3.2.2 压电式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 第41-43页 |
3.2.3 压电式传感器的信号调节电路 | 第43-44页 |
3.3 实验样机 | 第44-47页 |
3.3.1 测试数据的重复性 | 第45页 |
3.3.2 振动信号与转速关系 | 第45-46页 |
3.3.3 永久标定分析 | 第46-47页 |
3.4 最小可达剩余不平衡度e_(mar)的测试 | 第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钻削非对称分齿算法 | 第48-55页 |
4.1 钻削对称分齿算法 | 第48-49页 |
4.2 钻削非对称分齿算法 | 第49-52页 |
4.3 实验验证 | 第52-54页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圆弧铣削算法 | 第55-69页 |
5.1 圆弧铣削去重方案 | 第55-56页 |
5.2 圆弧铣削算法推导 | 第56-64页 |
5.2.1 圆弧铣削去重理论值 | 第57-59页 |
5.2.2 圆弧铣削去重实际值 | 第59-64页 |
5.3 实际值与理论值误差分析 | 第64-66页 |
5.4 实验验证 | 第66-68页 |
5.5 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升降速过程中不平衡量的测量方法 | 第69-79页 |
6.1 稳速过程中不平衡量的测量方法 | 第69-70页 |
6.2 升速过程中不平衡量的测量方法 | 第70-73页 |
6.2.1 升速过程工频振动信号提取算法 | 第70-72页 |
6.2.2 升速过程工频振动信号提取算法实现条件 | 第72-73页 |
6.3 滤波电路的相移分析 | 第73-75页 |
6.3.1 滤波电路的特性 | 第73-74页 |
6.3.2 滤波电路的相移校正 | 第74-75页 |
6.4 实验验证 | 第75-78页 |
6.5 小结 | 第78-79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9页 |
7.2 后续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