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1页 |
1.1 四驱汽车传动系统概述 | 第22-24页 |
1.1.1 机械式全时四驱传动系统 | 第22-23页 |
1.1.2 粘性联轴节式适时四驱传动系统 | 第23-24页 |
1.1.3 智能四驱汽车传动系统 | 第24页 |
1.2 四驱汽车传动系统分动器类型 | 第24-26页 |
1.2.1 行星齿轮式分动器 | 第24-25页 |
1.2.2 机械齿轮式分动器 | 第25页 |
1.2.3 智能扭矩分配式分动器 | 第25-2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1.3.1 四驱汽车动力分配关键部件分动器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3.2 四驱汽车动力分配关键部件差速器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4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9-31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基于适应性原理的分动器可重构设计 | 第31-43页 |
2.1 分动器可适应性重构系统的总体架构 | 第31-32页 |
2.2 关键技术开发 | 第32-39页 |
2.2.1 分动器零部件适应性设计模块 | 第32-35页 |
2.2.2 分动器智能装配设计模块 | 第35-39页 |
2.3 基于Visual C | 第39-42页 |
2.3.1 软件界面 | 第39-41页 |
2.3.2 自动装配模板功能的实现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四驱汽车分动器力学分析与优化 | 第43-58页 |
3.1 四驱汽车分动器特性分析 | 第43-46页 |
3.1.1 常见类型分动器扭矩分配特性 | 第43-46页 |
3.1.2 分动器极限工况分析 | 第46页 |
3.2 传动系统分动器模态分析 | 第46-50页 |
3.2.1 分动器实验模态 | 第46-48页 |
3.2.2 分动器计算模态 | 第48-49页 |
3.2.3 分动器实验模态与计算模态对比 | 第49-50页 |
3.3 四驱汽车传动系统分动器力学分析 | 第50-54页 |
3.3.1 轴承载荷计算 | 第50-52页 |
3.3.2 分动器壳体有限元建模 | 第52页 |
3.3.3 约束条件 | 第52-53页 |
3.3.4 静力学分析 | 第53页 |
3.3.5 疲劳分析 | 第53-54页 |
3.4 分动器拓扑优化设计 | 第54-57页 |
3.4.1 拓扑优化 | 第55-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基于流固耦合的分动器两相流动分析与优化 | 第58-72页 |
4.1 基于流固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58-59页 |
4.1.1 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型 | 第58-59页 |
4.1.2 流体运动方程 | 第59页 |
4.1.3 流固耦合求解过程 | 第59页 |
4.2 两相流模型建立 | 第59-60页 |
4.2.1 流场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9-60页 |
4.2.2 应用UDF命令建立两相流模型 | 第6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4.3.1 流场运动情况 | 第60-61页 |
4.3.2 速度场分布 | 第61页 |
4.3.3 压力场分布 | 第61-62页 |
4.3.4 不同工况的两相流动特性 | 第62-65页 |
4.4 试验验证 | 第65-68页 |
4.5 两相流优化设计 | 第68-71页 |
4.5.1 设计变量 | 第68页 |
4.5.2 约束条件 | 第68页 |
4.5.3 目标函数 | 第68-69页 |
4.5.4 二次响应曲面设计 | 第69页 |
4.5.5 优化结果 | 第69-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基于满意度算法的分动器协同优化设计 | 第72-84页 |
5.1 基于广义满意度原理的多目标计算方法 | 第72-73页 |
5.2 多系统协同优化方法 | 第73-74页 |
5.3 分动器优化模型 | 第74-78页 |
5.3.1 设计变量 | 第75-76页 |
5.3.2 子系统目标函数 | 第76页 |
5.3.3 系统级目标函数 | 第76页 |
5.3.4 约束条件 | 第76-78页 |
5.4 设计案例 | 第78-83页 |
5.4.1 AVL-Cruise整车建模 | 第78页 |
5.4.2 基于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的优化方法 | 第78-79页 |
5.4.3 优化计算 | 第79-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基于微粒子群算法的轮间差速器优化设计 | 第84-92页 |
6.1 差速器模态分析 | 第84-88页 |
6.1.1 差速器有限元分析 | 第85-86页 |
6.1.1.1 工况分析 | 第85页 |
6.1.1.2 静力学分析 | 第85-86页 |
6.1.2 基于微粒子群的差速器优化设计 | 第86-88页 |
6.1.2.1 设计变量 | 第87页 |
6.1.2.2 约束条件 | 第87-88页 |
6.1.2.3 目标函数 | 第88页 |
6.2 设计实例 | 第88-9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七章 四驱汽车扭矩智能分配对整车性能影响分析 | 第92-111页 |
7.1 整车模型建立 | 第92-94页 |
7.1.1 传动系统模型建立 | 第92页 |
7.1.2 智能扭矩分配式分动器模型的建立 | 第92-93页 |
7.1.3 整车模型的搭建 | 第93-94页 |
7.2 不同扭矩分配下仿真分析 | 第94-96页 |
7.3 不同路面附着系数下性能仿真 | 第96-98页 |
7.3.1 爬坡度仿真分析 | 第96页 |
7.3.2 最大加速度仿真分析 | 第96-97页 |
7.3.3 制动性能仿真分析 | 第97-98页 |
7.4 基于Matlab/Simulink的整车动力学建模 | 第98-103页 |
7.4.1 四轮驱动力输出模块 | 第99-100页 |
7.4.2 轮胎模块 | 第100-101页 |
7.4.3 理想横摆角速度及质心侧偏角计算模块 | 第101-102页 |
7.4.4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四驱汽车仿真模型 | 第102页 |
7.4.5 Cruise和Matlab软件联合仿真 | 第102-103页 |
7.5 扭矩分配对汽车行驶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7.5.1 轴间扭矩分配对汽车行驶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7.5.2 轮间扭矩分配对汽车行驶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7.6 基于扭矩分配的控制系统设计 | 第107-110页 |
7.6.1 扭矩分配讨论 | 第107-108页 |
7.6.2 基于神经网络PID的轮间扭矩分配控制器设计 | 第108-109页 |
7.6.3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9-110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八章 四驱汽车传动系统动力分配试验 | 第111-123页 |
8.1 基于NI-PXI实时控制器的硬件在环仿真试验 | 第111-116页 |
8.1.1 试验目的 | 第111页 |
8.1.2 硬件在环仿真硬件和软件介绍 | 第111-113页 |
8.1.3 四驱汽车硬件在环平台的搭建 | 第113-116页 |
8.2 试验数据采集 | 第116-119页 |
8.2.1 试验方案 | 第117页 |
8.2.2 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 第117-118页 |
8.2.3 实车实验 | 第118-119页 |
8.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19-122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5页 |
9.1 总结 | 第123-124页 |
9.2 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32-134页 |
附录 汽车参数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