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三、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政府绩效管理: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方法 | 第16-2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1页 |
一、行政效能 | 第16页 |
二、行政体制 | 第16-17页 |
三、政府绩效 | 第17-18页 |
四、政府绩效管理 | 第18-19页 |
五、政府绩效评估 | 第19-21页 |
第二节 运用的理论和方法 | 第21-23页 |
一、目标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二、标杆管理理论 | 第22页 |
三、双因素理论 | 第22-23页 |
四、层次分析法 | 第23页 |
第三节 影响政府绩效管理的主要因素 | 第23-26页 |
一、人员因素 | 第23-24页 |
二、目标因素 | 第24页 |
三、制度因素 | 第24页 |
四、组织因素 | 第24-25页 |
五、管理方法因素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宜宾市南溪区政府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6-37页 |
第一节 宜宾市南溪区政府基本情况 | 第26-29页 |
一、宜宾市南溪区总体概况 | 第26页 |
二、宜宾市南溪区政府组织结构及人员情况 | 第26-29页 |
第二节 宜宾市南溪区政府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做法 | 第29-32页 |
一、考核目的及考核对象 | 第29-30页 |
二、考核指标 | 第30页 |
三、考核方式 | 第30页 |
四、计分标准 | 第30-32页 |
五、补充下达任务 | 第32页 |
六、结果运用 | 第32页 |
第三节 宜宾市南溪区政府推进绩效管理的主要成效 | 第32-35页 |
一、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 | 第32-33页 |
二、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 第33页 |
三、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 | 第33页 |
四、提升了行政服务效能 | 第33-35页 |
第四节 宜宾市南溪区政府推进绩效管理的经验分析 | 第35-37页 |
一、强化思想教育是前提 | 第35页 |
二、加强制度建设是关键 | 第35-36页 |
三、提高政务透明度是基础 | 第36页 |
四、改革行政审批是切入点 | 第36页 |
五、加强效能监察是保障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宜宾市南溪区政府推进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5页 |
第一节 宜宾市南溪区政府推进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一、绩效管理观念方面 | 第37页 |
二、绩效考核目标设计方面 | 第37-38页 |
三、绩效管理流程方面 | 第38-39页 |
四、激励机制方面 | 第39-40页 |
第二节 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40-45页 |
一、体制方面的原因 | 第40-41页 |
二、机制方面的原因 | 第41-43页 |
三、技术层面的原因 | 第43页 |
四、人员素质层面的原因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宜宾市南溪区政府推进绩效管理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45-51页 |
第一节 国际经验借鉴 | 第45-48页 |
一、美国政府的经验借鉴 | 第45-46页 |
二、英国政府的经验借鉴 | 第46-47页 |
三、德国政府的经验借鉴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国内经验借鉴 | 第48-51页 |
一、上海市政府的经验借鉴 | 第48-49页 |
二、深圳市政府的经验借鉴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推进宜宾市南溪区政府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51-59页 |
第一节 行政体制层面 | 第51-53页 |
一、合理设置职能 | 第51-52页 |
二、科学配置权力 | 第52-53页 |
第二节 运行机制层面 | 第53-55页 |
一、重组行政流程 | 第53-54页 |
二、改进管理监督 | 第54-55页 |
三、完善电子政务 | 第55页 |
第三节 公务员素质层面 | 第55-56页 |
一、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素质 | 第55页 |
二、提高公务员业务技能 | 第55-56页 |
第四节 绩效评估层面 | 第56-59页 |
一、健全合理指标体系 | 第56-57页 |
二、设置合理评估方式 | 第57页 |
三、强化评估结果运用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