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28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1.1 选题的来源 | 第17页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8-23页 |
1.2.1 碳酸盐岩沉积盆地的热液流体 | 第18-20页 |
1.2.2 流体包裹体技术 | 第20-2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4 完成工作量和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地质背景及研究区地质情况介绍 | 第28-46页 |
2.1 地质背景 | 第28-32页 |
2.1.1 塔里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概述 | 第28-30页 |
2.1.2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岩浆活动与沉积储层 | 第30-31页 |
2.1.3 塔里木盆地热史研究 | 第31-32页 |
2.2 研究区地质情况介绍 | 第32-46页 |
2.2.1 研究区沉积特征 | 第33-37页 |
2.2.2 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 | 第37-40页 |
2.2.3 研究区储层特征 | 第40-44页 |
2.2.4 研究区热史研究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岩石学和成岩作用研究 | 第46-62页 |
3.1 岩石学 | 第46-47页 |
3.2 成岩作用 | 第47-60页 |
3.2.1 早成岩阶段 | 第49-52页 |
3.2.2 晚成岩阶段 | 第52-54页 |
3.2.3 粗晶鞍形白云石 | 第54-57页 |
3.2.4 成岩序次 | 第57-60页 |
3.3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62-81页 |
4.1 流体包裹体岩石学 | 第62-67页 |
4.1.1 流体包裹体的类型 | 第62页 |
4.1.2 流体包裹体的产状 | 第62-66页 |
4.1.3 不同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和产状 | 第66-67页 |
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67-77页 |
4.3 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测试 | 第77-79页 |
4.3.1 室温下L-D、V-D和V-O流体包裹体气相组分的拉曼测试 | 第77-78页 |
4.3.2 L-D流体包裹体的冷冻拉曼测试 | 第78-79页 |
4.4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地球化学研究 | 第81-88页 |
5.1 碳酸盐岩矿物的碳、氧和锶同位素 | 第81-84页 |
5.2 硅质矿物的硅和氧同位素 | 第84-85页 |
5.3 流体的氧同位素 | 第85-87页 |
5.4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古流体类型、特征和活动时间推测 | 第88-102页 |
6.1 海水和轻微改造的海水 | 第88-89页 |
6.2 大气淡水 | 第89页 |
6.3 地层水 | 第89-92页 |
6.3.1 灰岩裂缝中的方解石胶结物(CC2) | 第90-92页 |
6.3.2 鞍形白云石(SD) | 第92页 |
6.4 深部(热液)流体 | 第92-101页 |
6.4.1 深部流体的证据 | 第92-93页 |
6.4.2 深部流体的特征 | 第93-96页 |
6.4.3 深部流体活动时间的推测 | 第96-99页 |
6.4.4 深部流体活动时间估计的可靠性讨论 | 第99-101页 |
6.5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储层演化与油气成藏 | 第102-115页 |
7.1 成岩流体对储层的贡献 | 第102-108页 |
7.1.1 大气淡水 | 第102-103页 |
7.1.2 海水(及轻微改造的海水)和地层水 | 第103-107页 |
7.1.3 深部流体 | 第107-108页 |
7.2 油气成藏与破坏 | 第108-110页 |
7.3 走滑断裂的控储控藏作用 | 第110-113页 |
7.4 小结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5页 |
附录一 | 第135-141页 |
附录二 | 第141-154页 |
附录三 | 第154-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