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g-C3N4电子结构调控、光催化净化NOx性能增强及反应机理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原理第13-14页
        1.2.1 光催化技术原理第13页
        1.2.2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第13-14页
    1.3 可见光响应的光催化剂第14-15页
        1.3.1 含金属半导体光催化剂第14页
        1.3.2 金属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第14-15页
        1.3.3 无金属半导体光催化剂第15页
    1.4 类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剂研究进展第15-19页
        1.4.1 类石墨相氮化碳的基本结构性质第16页
        1.4.2 类石墨相氮化碳的改性方法第16-19页
        1.4.3 类石墨相氮化碳在环境与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第19页
    1.5 选题依据第19-20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关键技术第21-25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1-22页
        2.1.1 实验材料第21页
        2.1.2 实验仪器第21-22页
    2.2 光催化剂表征测试第22页
    2.3 光催化剂活性评价第22-23页
    2.4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第23-24页
    2.5 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第24-25页
第三章 氧化锶团簇修饰的无定形氮化碳光催化净化NO_x性能增强机制及其反应机理探究第25-40页
    3.1 引言第25页
    3.2 光催化剂的制备第25-2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6-39页
        3.3.1 化学组成与物相结构第26-28页
        3.3.2 形貌结构与形成机理第28-32页
        3.3.3 光学性质与光生载流子的分离与转化第32-33页
        3.3.4 光催化活性及光催化氧化NO的转化途径第33-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类石墨相氮化碳层间反向电子传递双通道的构建及其增强的光催化性能和反应机理研究第40-55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光催化剂的制备第40-4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1-53页
        4.3.1 电子结构与微观结构第41-46页
        4.3.2 可见光催化活性与活性物种的研究第46-47页
        4.3.3 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迁移与转化第47-50页
        4.3.4 光学性质与能带结构第50页
        4.3.5 原位红外研究与光催化反应机理第50-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O/Ba共修饰的无定形氮化碳的构建及其对活性氧物种的促进和中间毒副产物的抑制第55-70页
    5.1 引言第55页
    5.2 光催化剂的制备第55-5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6-68页
        5.3.1 电子结构与微观结构第56-60页
        5.3.2 反应物吸附活化、光催化反应机理以及毒副产物抑制第60-66页
        5.3.3 载流子的分离与转化第66-67页
        5.3.4 光学性质和能带结构第67-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71页
    6.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2页
致谢第82-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第83-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家用燃煤燃烧排放颗粒物中棕色碳的化学性质与光学特征研究
下一篇:柔性固体三维催化钨网制作与光催化氧化VOCs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