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BrC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BrC的定量方法 | 第15-19页 |
1.2.1 称重法 | 第15页 |
1.2.2 元素分析 | 第15-16页 |
1.2.3 七波段碳黑分析仪测试 | 第16-17页 |
1.2.4 积分球技术测定 | 第17页 |
1.2.5 OC/EC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1.2.6 溶剂萃取 | 第18-19页 |
1.3 BrC的性质和结构表征 | 第19-24页 |
1.3.1 紫外-可见光光谱法 | 第19-20页 |
1.3.2 核磁共振(~1H/~(13)C) | 第20-21页 |
1.3.3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21-22页 |
1.3.4 荧光光谱法 | 第22-23页 |
1.3.5 热解-气相色谱/质谱和衍生化热解 | 第23-24页 |
1.3.6 质谱法 | 第24页 |
1.4 BrC的来源研究 | 第24-28页 |
1.4.1 一次来源 | 第25-26页 |
1.4.2 二次来源 | 第26-28页 |
1.5 BrC的环境分布 | 第28页 |
1.6 家用燃煤排放BrC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31-32页 |
第2章 不同成熟度的燃煤排放颗粒物中BrC的定量分析 | 第32-50页 |
2.1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1.1 样品的选择 | 第32-33页 |
2.1.2 煤燃烧颗粒物样品的采集 | 第33-34页 |
2.1.3 BrC的分离流程 | 第34-35页 |
2.2 仪器分析 | 第35-39页 |
2.2.1 原煤的成熟度测定 | 第35-36页 |
2.2.2 工业分析 | 第36-38页 |
2.2.3 元素分析 | 第38页 |
2.2.4 颗粒物的OC/EC分析 | 第38页 |
2.2.5 总有机碳(TOC)分析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2.3.1 煤样工业分析 | 第39-40页 |
2.3.2 样品的元素组成 | 第40-41页 |
2.3.3 OC、EC测定分析 | 第41-42页 |
2.3.4 燃煤颗粒物中WSOC,HULISw,ASOC和MSOC的百分含量 | 第42-49页 |
2.3.4.1 颗粒物中BrC的含量分析 | 第42-45页 |
2.3.4.2 萃取溶剂对颗粒物中BrC组分百分含量的影响 | 第45页 |
2.3.4.3 煤样成熟度对颗粒物中BrC含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2.3.4.4 煤样形状对颗粒物中BrC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2.3.4.5 家用燃煤燃烧排放BrC量的估算 | 第48-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不同成熟度的燃煤排放颗粒物中BrC的光学性质与化学结构 | 第50-94页 |
3.1 样品的预处理 | 第50页 |
3.2 仪器分析 | 第50-53页 |
3.2.1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3.2.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51-52页 |
3.2.3 核磁共振 | 第52页 |
3.2.4 超高分辨率电喷雾电离FT-ICR质谱 | 第52-53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53-92页 |
3.3.1 BrC的UV-vis光谱吸收特征 | 第53-62页 |
3.3.1.1 SUVA_(254)和S_R值分析 | 第55-58页 |
3.3.1.2 AAE值分析 | 第58-60页 |
3.3.1.3 MAE_(365)值分析 | 第60-62页 |
3.3.2 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 第62-72页 |
3.3.3 ~1H核磁共振(~1HNMR) | 第72-75页 |
3.3.4 超高分辨率电喷雾电离FT-ICR质谱 | 第75-89页 |
3.3.5 MSOC和HULIS_w中吸光能力与化学特征的关系 | 第89-9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4章 不同成熟度家用燃煤及其排放烟炱(soot)颗粒的Py-GC/MS研究 | 第94-110页 |
4.1 背景分析 | 第94-95页 |
4.2 样品的制备 | 第95页 |
4.3 分析测试 | 第95-96页 |
4.3.1 元素分析 | 第95-96页 |
4.3.2 热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分析 | 第96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96-108页 |
4.4.1 热解产物特征 | 第96-100页 |
4.4.2 原煤样品 | 第100-102页 |
4.4.3 Soot黑碳样品 | 第102-105页 |
4.4.4 成熟度对原煤及soot颗粒热解产物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4.4.5 原煤和soot裂解产物的对比 | 第107-108页 |
4.5 结论 | 第108-110页 |
第5章 文章总结 | 第110-11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5.2 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5.3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0页 |
作者简历 | 第130页 |
已发表(或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0页 |